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由14名教授、19名副教授、34名博士等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硕士、博士比例达98.28%。专业教师中,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或生产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52%。学院拥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校企合作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以及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中心)和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12个。近年来,学院坚守产业需求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理工结合、工科为主的专业布局,构建了以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代表的“生物与医药”专业群。 怀化地处湖南省西部,区位条件独特,是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近10年,学院立足湖南省“三高四新”和怀化“五新四城”战略,锚定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怀化市“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全力围绕中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强师资队伍、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竞赛机制和推动成果转化,构建与中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训赛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一批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创新实践人才。 以教育能:重构教学体系,赋能学生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回归工程实践,构建能力递增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衔接性。 夯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引企入教、校企联建等方式,建设“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已形成37人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其中,企业导师占比达18.9%,显著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前沿性。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行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实现教学过程双向互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实行课内课外、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以“生物医药综合实验”课程为例,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整经历药物研发全流程,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根据生物与医药类专业特色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行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开发校本教材、企业课程,实现课程体系重构、能力结构重塑、实训项目重组。 以学砺新:分层进阶训练,激发学生潜能 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核心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课程。 设计灵活多样、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一阶段侧重基础技能训练,大二阶段强化综合实验能力,大三、大四阶段通过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三个课堂”联动,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综合考核机制,既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注重培养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将学科竞赛获奖、专利申报、论文发表等创新成果纳入学分认定。例如,在“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若被企业采纳,可直接获得该课程30%的平时成绩。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以训强技:贯通三级平台,锤炼学生技能 实践平台是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学院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构建生物与医药类专业大学生“实验室—创客空间—企业车间”三级实训平台,利用独具特色的实践体系,实现项目开发有平台、课外活动有社团、创新项目有支持。建立生物医药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训练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教育评价体系,保障实践训练的有效性和质量。 以赛促创:四级竞赛赋能,促进学生创新 学科竞赛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院构建了“院—校—省—国”四级竞赛网络,实行“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企业导师侧重商业策划,重点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正大杯”全球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大赛等为载体,构建生物与医药类创新竞赛体系,推动竞赛成果的转化。例如,“黄精变黄金——饮领新希望”项目在获得湖南省“互联网+”大赛铜奖后,成功获得企业60余万元投资,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以创助产:多元协同育人,助力科教转化 学院注重学生产业能力提升与行业素质培养,积极整合企业、高校、社会等多方资源,为学生搭建产业训练平台,涵盖资金援助、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提升创新创业成果的实用性,增强成果的转化效率。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能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的“茯苓面膜”“瑶茶固体饮料”等产品已实现产业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成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改革成效逐步显现。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4项,完成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SCI收录)86篇,其中,中国科学院分类一区论文22篇、二区论文31篇;承担地方服务项目52项,实现经济效益近2亿元;47人次成为“省—市—县”三级科技产业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进账经费近800万元;获得湖南省教学竞赛奖项5项(一等奖2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 近5年,毕业生年平均升学率为45.68%,且就业质量较高。考研成功的学生中,72.26%录取到生物与医药相关专业领域;82.64%的毕业生在生物与医药相关行业领域就业。近3年,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省级项目28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12篇,主持或参与出版生物与医药类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国家级别38项、省级62项,参与完成教师纵向科研课题22项和服务产业横向课题34项,实现产业转化成果14项。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通过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新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加强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继续走实创新实践发展之路,为生物与医药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皮建辉 朱卫红 向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