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需要通过产业载体打通三者循环的路径,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四维协同”,形成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与价值实现的良性闭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温州大学作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已有92年办学历史。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传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善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重构教育教学体系 发挥基础作用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适应产业发展。围绕“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建设,根据学校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结合区域产业布局,持续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开展“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在常规的专业增设、调整、撤销之外,通过实行专业发展评价、开设微专业等形式持续优化专业设置的精准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面向区域、服务产业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整合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关联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建立学科专业集群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联动机制。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温州市“5+5+N”现代产业体系,学校与温州市8个县(市、区)建设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等15家产业研究院,并运营4个省级创新产业服务综合体,建设4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将产业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驱动,逐步形成“围绕产业实战场景开展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转换科技创新动能 激发活力源泉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科技创新引擎,推动产业变革。精准锚定科技创新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产业变革引擎,构建了“学科集群—产业集群”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水污染生态治理、低碳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电气、新能源汽车以及戏曲曲艺与传播等领域,开展多学院联合攻关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深度参与政府部门、产业耦合的科技研发环节,与在温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头部企业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通道,与头部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乐清工业研究院孵化的聚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筹备上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孵化的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形成普鲁士白正极材料千吨级生产线。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修订科研业绩奖励、科技成果转化、职称评审等相关管理激励制度,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和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升人才要素能级 强化关键支撑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师资引育面向,强化产业支撑。推行“利益共享、成本共担”联动引才机制,与温州市政府部门签订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引育高层次人才协议书,实施“五个一”(一个人才团队+一个实验室+一个研究院+一家企业+一支基金)引才模式,政府部门出台金融政策、学校提供人事编制、研究院解决落地平台、企业赋予产业资源,确保“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有效解决高端人才引进成本高、单主体引才平台小、高层次人才落户企业难等问题,吸引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等为代表的2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推动校地共引共育、校企互聘共享等各种形式的人才机制创新,出台“科技副总”管理办法,聘任“产业教授”,面向龙头企业遴选高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企业导师,推动各类创新人才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流动、联动,助力学校打造成区域内战略领军人才汇聚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共享中心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心。发挥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浙江省首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首批“人才之家”重点建设单位等优势,将知识产权分红、技术作价入股等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纳入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制定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实现人才、科技、资源的精准转化与价值释放。 创新产业升级路径 推动价值实现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价值转化牵引,搭建产业生态。主动建立多元主体下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联动的产业适应机制。围绕“低压电气”“新光谷”“数安港”等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平台赋能—团队攻坚—项目验证”三级孵化网络,校企共建“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新型价值创造体系。2023年,学校“四技”服务收入超亿元,承接企业攻关项目92项。近年来,学校累计孵化邦芯源半导体等80余家科技型企业。结合温州市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布局,整合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等学科资源,实施“一院一地一产业”赋能增效行动。政府部门提供人才政策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场地资源保障,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与企业引育,校地优势互补,联合建设15家产业研究院,分布于温州市近70%的县(市、区),学校理工科类硕博士点覆盖全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基本做到“主导产业学科全覆盖、优势学科地域全涉及”,学城联动、产城融合日益紧密,不断推动区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 实践表明,学校通过“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机制创新,使教育链成为创新链的源头、产业链的支撑、人才链的孵化器,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更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大力量。(何毅 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