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星期五
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以国门疾控共同体培育公共卫生卫士

  边疆公共卫生人才是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边疆边境密切相邻的大理大学,主动融入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践行“强边固防”理念,以公共卫生学院为依托,秉持“服务区域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使命,构建了“公卫+疾控”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公共卫生卫士,为守护国门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思政引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作为我国西南重要门户,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接壤,4060公里的边境线使其在跨境防控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学院积极推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践,通过“思想引领—专业强化—实践淬炼”的全链条培养,为国家输送公共卫生人才,成为守护国门公共卫生安全的中坚力量。创新国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强化思政引领,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强疆、固疆、护疆情怀作为思政教育重点,并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以及边境防疫案例教学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强边固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开展“国门疾控守门人”主题宣讲与故事传播,树立楷模和示范引领同向同行,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和激发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担当。构建课堂教学与边境实践场域融合的沉浸式实践育人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组织专业特色社团,定期开展研讨、健康宣教活动,加大地方性疾病知识防控普及,提升学生自主宣教能力。近3年,深入边境州市开展30余次边境调研,深化对边疆公共卫生挑战的认知。举办国门疾控联盟沿边公共卫生论坛,传递疾病防控前沿知识与实战经验,提升师生实战能胜、卫戍健康能力。

  校地融合

  打造实践育人品牌

  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增设边疆公共卫生特色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比重。积极与云南省内多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及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公共卫生学院与疾控机构一体化发展,打造“学科专业共建、领导专家互聘、实验平台共用、联合攻关课题、共同培养人才”的多元化协同育人长效机制。2023年,学院牵头创建“国门疾控联盟”,构建“教学—科研—就业—防控”“四位一体”共同体,推动校地融合与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边疆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建立师资准入标准,选拔国门疾控单位具备突发公卫事件处置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学队伍。引入“双师型”“双师制”,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以及论文指导等,推动学生研究选题聚焦边境实际需求。选派科研团队深入边境联合攻关,聚焦跨境传染病防控、病原鉴定等问题,共享实验平台与现场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聚焦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全球健康学科群建设、跨境传染病防控、传染病监测预警/AI预防等热点问题,举办学术论坛,共谋国门疾控建设新举措,共享公共卫生教育新经验,共筑边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拓宽视野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目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学院立足云南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聚焦“大疾控”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周边国家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2024年,大理大学成为省内首所开展全日制成班制预防医学本科留学生教育的高校,首期招收26名留学生,填补了云南省该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空白。学院明确目标定位与教育特色,立足“强边固防”战略需求,构建“专业知识+文化认同”双轨培养体系,通过讲好中国公共卫生故事、传播中国防疫经验、阐释中国治理智慧,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知华友华公共卫生人才,助力“留学中国,学在理大”品牌建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2024年11月,学校成功承办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联合防控研讨会,并揭牌成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中心大理大学分中心,标志着其正式纳入中国与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公共卫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校地深度融合,学院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防控链的有机衔接,形成“教学夯基、科研赋能、就业导向、防控落地”的边疆公共卫生育人新模式,为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公共卫生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何作顺 张海亮 赵媛 谷仕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0以国门疾控共同体培育公共卫生卫士 何作顺 张海亮 赵媛 谷仕艳2025-05-23 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