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旅产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和跨界融合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动能。然而,传统文旅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课程体系滞后、产教协同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结构性矛盾,难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全国文旅专业齐全、构建了本硕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办学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立足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四大课堂融通”为核心路径,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近5年来,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竞赛孵化、校企合作与国际拓展的协同联动,构建了“数智赋能、以赛促创、跨界融合、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旅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适配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课堂:数智赋能,重构专业教育新生态 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培育新型文旅人才的原点。学院通过“专业—课程”路径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在专业方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从数字文旅产业的投资、运营或策划等方向实现“数智+”迭代,并开设微专业“乡村振兴与文旅创新”,从而成为国内较早完成文化旅游类本科专业整体数智化跃迁的实践案例。在研究生培养层面,三大硕士点发展各有侧重,旅游管理学术硕士侧重文旅数字化理论研究,MTA专业硕士强化产业实践能力,现代服务管理硕士聚焦文旅新业态服务创新。 在课程方面,学院出台《课程创新建设管理办法》,滚动式推动课程创新,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实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深度融合。目前,“文化项目策划实务”“会展产业经济”“酒店运营虚拟仿真”“旅游大数据”等课程已接入专用智能体等数智工具,以数智之力提升课程品质。此外,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示范课程、教学竞赛和教研教改项目等抓手,以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相关成果已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研教改论文集”并公开出版。 第二课堂:以赛促创,锻造学生创造精神 第二课堂(学生竞赛项目)是第一课堂的有机延续,也是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和实践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长环节。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挑战杯”、“双百”项目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平台,持续支持与孵化学生项目。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下,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定位、年级差别和发展兴趣等要素,为学生匹配项目导师,整合项目资源,支持朋辈传承,构建起学生践行文旅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平台。 学院还以办赛为路径,进一步塑造学生创造精神。近年来,学院主办或承办了广东省大学生文旅项目策划和产品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并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采风和路演辅导等方式,鼓励学生聚焦新质生产力工具,产出高质高效成果。 第三课堂: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是检验学生新质生产力要素掌握效能的真实场景。近年来,学院与梅州和惠州等地文旅部门,以及广东省内多家行业协会和头部文旅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地方和企业的优质资源接入文旅新业态。MTA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将产教融合深化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方面,学院持续组织师生通过企业考察和“文旅大咖讲坛”等形式,促进师生直观认知新型文旅场景,实现专业个体与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初步衔接。另一方面,学院与佛山叠滘、辛亥革命纪念馆和增城朱村丝苗米基地等优质平台展开项目合作,“专业平台命题,学生真实策划,教师智力支持”正在成为多元合作的常态模式。在校地和校企合作过程中,各方也得以围绕真实问题挖掘新质生产力要素在文旅行业的应用需求。 第四课堂:全球视野,培育国际化文旅人才 新型文旅人才需要兼具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第四课堂(国际学习)正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节点。学院教学团队国际化程度高,近半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且覆盖较多国家和地区。由此,学院得以设置“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文化创意产业专题”“导游概论”等一批全英、双语和小语种专业核心课程,助力学生拓展海外成长空间。 近年来,学院还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区域内的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旅游大学等院校的学者交流,学生交换或研学等项目,已经在校内外形成较强辐射力。此外,学院还持续与悉尼科技大学、瑞士蒙特勒工商管理大学等海外院校保持常态化学生培养和学术交流,以提升学院在区域和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知名度。 (李星 文波 潘博成 李秀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