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襄阳市工业学校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团校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为培育新时代优秀青年开辟了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更在区域职业教育团校建设中树立了先进典型,充分彰显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引领价值。 党委统领把方向 党团多级联动聚合力 学校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团校建设置于重要战略位置,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团学协同”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行“党建+团建”“双带头人”制度,由党委书记担任团校的名誉校长,精准把握团校的发展方向,确保团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德育校长则肩负起具体工作推进落实的重任,将党委的决策部署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团委负责团校的日常运营管理,从教学安排到学员活动组织,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认真落实。学校建立了党团联合培养机制,遴选教职工优秀党员,将其纳入团校师资队伍,参加团校课程教学、活动策划和评估评价工作。通过这种党团多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一心、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团校的稳健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组织根基。 深耕课程主阵地 铸就团校育人压舱石 学校团校紧扣团组织要求与教学大纲,构建“理论+实践”优质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邀请全国劳模、党代表等先进典型,通过“青春榜样”等主题课程,将理论具象化,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在实践教学中,学校领导开展专题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精准育人,团校将教学分为“理想信念”等七大模块,针对入团积极分子、团干部、全体团员设计课程。同时,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设沉浸式团课,挖掘校内资源打造校本育人阵地,依托“青年大学习”开展线上教学,实现“线下+线上”双轨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锻造质量生命线 激活团校发展新引擎 学校团校构建“团前培训—骨干培养—思想引领”三级保障体系,针对入团积极分子开设“信仰筑基”系列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红色观影等形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对团学骨干实施“综合素质拓展计划”,面向全体团员开设“党史研学”团课,以时间脉络将党史串联起来。创新“8+2”教学模式,将80%的理论教学与20%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案例剖析,在实践教学中组织红色基地调研、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同步开展知识竞赛、微团课大赛检验学习成果。配套编印图文并茂的学习手册与实操性强的指导手册,嵌入思维导图、课后习题,助力学员系统掌握团务知识,推动团校教学质量全面跃升。 构筑师资蓄水池 赋能团校建设强动能 师资队伍建设是团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团校以“党建带团建”为核心,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师资建设动力。领导带头讲授“开学第一课”,开设“书记讲堂”,为教师立好典型标杆;党员教师组建“红色先锋教学组”,将党史故事融入课程,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以“党员领题、团队攻关”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党建+师资培育”联动机制。通过“双培养”工程,推动骨干教师入党、党员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组织党员教师参与党性教育与主题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吸纳思政课骨干教师,聘请高校教授、劳模等为特聘讲师,形成“校内+校外”“双师型”团队。校内外教师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围绕“青年思想引领”等课题攻关,推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为团校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把牢入口关键闸 构建团校管理全链条 在学员管理方面,团校把培训作为入团的刚性门槛,严格把控入团源头。制定“五维筛选法”,从政治态度、品德表现、学业成绩、群众基础、发展潜力五方面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入团申请人具备扎实的思想根基。实行学员培训手册制度,详细记录学员的学习表现和考核成绩。构建“理论+实践+志愿”三维考核体系,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学员,确保培养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团员。 襄阳市工业学校团校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团员青年在德育、体育、美育及技能竞赛中屡获省级以上荣誉,师生团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襄阳市优秀学生”等称号。“微团课”被“学习强国”收录发表,团校建设经验成功辐射到多所中职学校,为区域职业教育团校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展望未来,襄阳市工业学校将继续加强团校建设,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育人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广大青年学生点亮成长灯塔,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高坤 叶洪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