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产业创新的源泉。武汉纺织大学立足纺织行业特色,聚焦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依托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构建了“一核引领·四维协同·多元并进”(“1+4+N”)的文化育人模式,以文化浸润、数智赋能、产教融合为路径,培养兼具文化传承意识与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纺织行业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生动案例。 “一核引领”:以纺织文化铸魂,厚植文化育人根基 学校坚持以纺织文化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育人体系,厚植“崇真尚美,笃行致远”的文化育人根基。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梳理纺织文化内涵,开发国家级别、省级一流课程,形成“文化筑基+专业强化”的特色课程矩阵。以纺织非遗技艺为载体,创新“纤维工艺解码”教学法,将汉绣、缠花等非遗技艺分解为标准化教学模块,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实现文化要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四维协同”:创新构建教育体系,打造跨维教学共同体 通识教育:纺织文化通识化,完善认知结构。针对学生对纺织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学校构建通识教育课程群,开发“尚美中国”“纺织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等校级通识课程,解构专业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业教育:纤维制造数智化,对接行业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纺织文化研究中心团队联合企业开发“模块化+项目制”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别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金课”4门。 科普教育:纺织非遗科普化,拓展实践维度。构建“非遗传承+科技赋能”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纺织科技馆、荆楚纺织非遗馆,打造连接历史、科技、艺术与生活的文化载体。 创新教育: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实训基地与创业孵化联动,形成“实践—孵化—转化”链条,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多元并进”:赋能多模态协同培养,实现全方位育人 多元课程:跨学科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开发“人工智能+纺织”交叉课程,通过全息影像、智能建模等技术搭建“虚实共生”教学体系,建成“中华古代织机虚拟仿真实验”“汉剧服饰虚拟仿真实验”等省级虚拟仿真课程,线上点击量突破10万次。出版《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等特色教材、专著20多部。 多元平台:激活实验实践孵化动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绣)传承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别、省级平台,开展非遗技艺工作坊、数字文创实验室等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超万人次。学生通过“基础认知—深度体验—创新实践”递进式培养,参与国家级别非遗策展项目11项,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奖项13项、省级奖项9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5篇。 多元师资:建强跨维教学共同体。聘请院士、企业技术总监、非遗传承人组建混编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非遗研修提升实践能力,近4年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获“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5项。 多元评价:“CDIO”能力导向驱动学生成长。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课程引导—竞赛驱动—成果转化”培养机制。在教师入职培训、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重点评价,实现师生量化考核、能力评价一体化。学生团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别奖项13项,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多元联盟:国际化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纺织高等教育联盟,与20余所高校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教育联盟协同机制。创新“双校园”培养模式,通过国际工作坊、联合策展等形式,构建跨文化交流实践体系,形成中外纺织文化交流互鉴育人新路径。 成效凸显:深耕行业服务,经验辐射全国 “1+4+N”育人模式实施以来,学校累计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1000余名,65人成长为非遗工坊技术骨干。学校主导编制《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纺织)》、汉绣行业地方标准,带动建立7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形成“标准输出+平台赋能”示范模式。“1+4+N”育人模式咨询报告相继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湖北省教育部门、海南省文旅部门等采纳,相关经验被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20余所高校借鉴。 武汉纺织大学以文化育人为引擎,深化产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为纺织行业培养更多“知文化、懂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贡献高校智慧。(张丹 赵金龙 张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