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数与运算、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基于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实践,结合一线课堂,从生活化情境创设、数形结合策略、游戏化活动设计、个性化作业创新以及家校协同共育五个维度,系统探讨数感培养的实践路径,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了数感学习的平台,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体验建构,提高学生数感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感是“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其培养贯穿于数的认识、运算、估算、问题解决等全过程。在青岛版教材中,数感的渗透尤为突出。 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数感薄弱,常表现为:机械化计算依赖,缺乏数字关联意识;数量级感知缺失,估算能力薄弱,无法合理预判结果范围,缺乏单位量感;难以灵活选择解题策略、对分数运算得出的非最简分数感知麻木等。鉴于此,学校利用三年级“大数的认识”单元通过“人口普查”“商品价格”等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感知数的量级;四年级“小数加减法”借助“超市购物”情境强化估算意识。学校对学生数感培养从“知识灌输”转向“体验建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 挖掘资源,探索数感培养新路径 数感源自生活。 乐陵市实验小学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从情境创设、工具创新、数形结合、游戏设计、家校协同等维度让学生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亲身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生活化情境创设:让数从抽象走向具象。青岛版教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结,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可触摸”的数学任务,将抽象的数转化为具象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数”与“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形成量化思维。 学校教师在二年级“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中,设计一个生动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米长的木棍带到学校。课堂上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接龙”,将木棍首尾相连排列。当45名学生连接完木棍时,引导他们发现45米还不到操场半圈(假设操场一圈200米),而要测量100米需要走两圈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测量1000米需要多少根木棍?相当于要走多少圈操场?通过计算和想象,学生能直观理解1000米需要1000根木棍,相当于绕操场走5圈。这样的活动将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具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同时通过对比日常熟悉的操场圈数,让“千米”这个较大单位变得具体可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再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前,教师布置“家庭购物清单”任务,并让学生到超市、市场采购,自主记录牛奶(5.8元)、鸡蛋(12.6元)等商品价格,计算采购总花费。课堂上,学生先分享估算方法,如将5.8元看作6元、12.6元看作13元,得出大约19元,再汇报精确计算结果18.4元。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对比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差异,探讨在不同场景中保留小数位数的必要性,如付款时精确到分,大致预算时可进行估算。通过生活化任务,学生直观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实用价值,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学生记录商品价格并计算总花费,课堂上对比估算与精确计算的结果,体会“保留小数位数”的实际意义。 数形结合策略:以直观支撑逻辑建构。青岛版教材大量使用数轴、方块图等直观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一是动态数轴建模,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利用磁性数轴贴片,让学生通过移动磁块标记“1/2”“1/4”,观察分数的大小关系与加减规律。二是几何体量化,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引导学生用1立方厘米小方块拼搭长方体,记录不同形状对应的体积数值,发现长、宽、高相乘的规律。通过视觉化表征,让学生以“看见”数的结构,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游戏化活动设计:在玩中学,在趣中悟。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设计分层游戏任务,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内化数感。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数感跳格子游戏,在地面绘制标有一百以内数字的方格,并提问“比25大10的数在哪里”“最接近60的整十数是谁”,学生通过跳跃选择答案。教师还组织开展估算竞技场游戏,在中高年级教学中,举行“30秒估算挑战”,让学生快速估计教室图书角的总页数、黑板报上的汉字数量等,鼓励学生用“分组取样”“参照物对比”等策略提升估算效率。 作业创新:从“解题”到“用数”。传统计算题易陷入机械训练,教师打破常规,尝试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实现知识的内化。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数,记录家中物品的数量、尺寸、价格等数据,制作“数感手账”,尝试用图表呈现。再如学生在学完“因数与倍数”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数字创编,布置“设计一个密码锁游戏,密码需同时满足2、3、5的倍数特征”。此类作业弱化“唯一答案”,强调数的多维度应用,促进学生灵活迁移知识。 家校协同:构建数感培养生态圈。数感发展需课堂内外联动,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家长参与“亲子数感挑战”。每周发布一个家庭任务,如:用步测法估算从家到超市的距离、用秤比较不同水果的重量。数学阅读计划。推荐“汉声数学”“数学帮帮忙”等绘本,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并讨论其中的数学问题。家校合作将数感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持续性的学习支持系统。 乐陵市实验小学以教材为基、以学生为本,在真实情境中搭建“数”与“感”的桥梁。经过两年循环教学验证,学生在数感相关测试中表现显著提升:学生在“数的估算”任务中,87%的学生能主动选择合理策略;在解决“春游租车问题”时,92%的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乐陵市实验小学将一如既往地扎根课堂、贴近儿童,做好课程的执行者、创新的探索者,帮助学生解锁数学世界的奥秘,共构育人新模式,共谱教育新华章。 (张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