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可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大类。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引发学习者“思维”和“言语”变化,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契机或条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可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大类。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引发学习者“思维”和“言语”变化,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契机或条件。 激活文本阅读语境、破译单元研习任务、转化单元学科本体知识是解锁语文学习情境的三把“钥匙”。 激活语境基因: 将文本阅读语境化为学习情境 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起点,为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服务。语文学习情境与舞台表演等仿真社会生活场景不同,更不能被泛语文化的主题场景替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单篇选文涉及的写作背景、文本呈现的社会场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可以成为宏观的语文学习情境。在共时、历时语境中对塑造相似的人物形象或表现同一主题选文进行重新组合,开展单元人文主题深化、文本对比阅读等语言实践活动,可以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在以文本为依据、以阅读为起点的真实学习语境中,设置合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从所思所想出发,在文本提供的微观和宏观情境中,积累促进主体发展的语料,丰富运用语言文字的经验,获得促进主体语言思维发展的方法。 重置任务密钥: 将研习任务描述转为学习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不是语文知识的积累或问题的训练,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引出系列学习任务,这些文字描述是非常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通过分析统编教材初高中单元研习任务可知:第一个任务是从文本内容出发探讨人文价值,指向需要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有时也涉及社会生活情境;第二个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多是文本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指向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需要探究的学科认知情境;第三个任务一般指向写作,涉及在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单元研习任务的描述呈现出系列化的特点,以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出发点,从文本阅读的语境出发探究不同的语文本体问题,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最后设置学生体验的写作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生成语言作品。 破译导语密码: 将单元导语中的知识转为学习情境 单元导语在学习中对师生教和学的活动有定向的作用。初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简要说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二是解释本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基本情况,三是阐释本单元核心研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单元导语明确了单元学习的价值取向、单元选文依据、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对整个单元学习能起到统领定向作用,有助于师生准确把握单元学习重难点,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选择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在统编初高中语文学习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从单元导语中阐释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的文字中提炼语文本体知识,以此为切入点,建构语文学习的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呈现一个蕴含语文知识的文本阅读情境,让学生“忍不住”去发现、探究文本阅读过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而在迁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问题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