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面向师范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河池学院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加强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系统性、融合性与生成性的颇具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新路径。 直面现实困局 以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始于问题聚焦,课程教学团队在推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改革中,直面现实情况:一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掌握理论却难以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二是学生艺术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适配性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两极分化;三是教学内容重技能轻文化,思政教育融合不足。河池学院以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精准分层教学,融合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成效,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内容三阶递进 重新梳理教学内容 课程以“文化赋能、价值引领、责任担当”为递进主线,重新梳理教学内容。 在基础层,将传统艺术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例如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教学中,鼓励师范生运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等传统文化意象中凝练的中国色(如“天青色”“暮山紫”等),设计具有场景感和故事情境的色彩认知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直观感受与创意表达体验中国传统色彩之美。这不仅培养了师范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设计的能力,也丰富了幼儿色彩认知的文化内涵。 在应用层,引导学生在艺术教学设计中自然融入文化传承和价值引导。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单元中,引导学生不再仅局限于乐理知识的传授,而是选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如《金蛇狂舞》。学生通过设计主题为“我们的节日”的音乐欣赏活动,指导学前儿童通过情绪感知、情境体验和节奏模仿等方式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与民族文化底蕴,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弘扬,同时也培养师范生将文化价值融入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拓展层,通过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文化传播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视频动画、互动音频等多模态手段,对地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性传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还积极思考利用数字技术均衡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双重社会责任。 方法融合升级 激发课堂活力 为提升河池学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实践能力,团队在教学中采用“情境体验、任务驱动、技术赋能、真实实践”四维教学法。 情境体验。课程打破传统讲授模式,创设儿童视角的体验式教学。如在幼儿园音乐欣赏单元,教师先带领学生如孩子般借助情境故事、情境主题人物动作进行音乐体验活动,感知音乐节奏及其传达的情绪,再让学生反思“如果我是老师,如何引导孩子感受音乐中的主题和情绪”。通过角色互换,学生真正理解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务驱动。课程设置坚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紧密贴合幼儿园实际需求,助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成长与发展。如在“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活动设计”项目中,明确要求学生以河池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为主题,精心设计一套完整的幼儿园艺术主题活动,涵盖山歌对唱、民族服饰装饰画等内容,在有效提升学生课程设计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技术赋能。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将AI绘画、数字音乐等前沿技术有机融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技术开展教学。在“自选古诗词创编节奏谱和乐谱(五线谱),并制作微课视频展示”的实践任务中,学生在完成创编工作后,借助AI绘画工具,依据所选古诗词的意境,创作出一系列与之契合的画作,将其作为微课视频的背景画面。这一过程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更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 真实实践。在教学中,采用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导师评价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检验学习成果。例如,学生将课堂设计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合作的幼儿园进行真实教学实践,在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下不断优化活动方案,实现理实融通。 价值引领 润物有声有色 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课程设计遵循“可感、可行、可实践”三部曲逻辑。 可感层面,精选蕴含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文价值的艺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如选用《大闹天宫》等经典美术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在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和人物造型特点的同时,汲取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正义的精神力量。 可行层面,指导学生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多元艺术活动。如有学生针对清明节策划包含故事讲述、手工折纸、儿歌吟唱等环节的活动,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折纸寄托哀思、表达敬意,再以简短儿歌强化记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艺术体验中。 可实践层面,通过反思日志、项目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育价值。在“环保购物袋美术创作”教学实践活动反思中发现,学生不仅关注儿童的美术表现,还引导儿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在艺术活动中自然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育人成效显著 从“懂艺术”上升至“育人格” 河池学院“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经过多个教学周期改革实践,育人效果日益明显。一是学生实现了从“知而不能行”到“知行合一”的转变,能够自主设计融入地方文化的艺术教学方案,体现较强的课程整合与创新能力;二是项目式学习有效弥合学习差异,形成了差异互补、共同成长的良好学习共同体;三是课程思政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教育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在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中主动聚焦美育使命,体现出较高的教育使命感和专业素养。(朱云 凌俐 赵君超 韦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