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科教融汇、实践育人”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植物学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助力农林草类学科高质量发展 实验中心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植物学教研室,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四代“植物人”呕心沥血共谋发展,为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已经成为全校农学类、林学类和草学类等21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植物学类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实验中心年均开设实验项目62个,完成近90个班级的实验教学任务,授课人数年均3860人次,授课人时数年均53000学时。实验中心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系统性培养了农学、林学、草学等领域专业人才。特别是为退化草地和林地恢复、作物品种选育、中草药栽培以及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对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储备和需求提供了重要科研基础支撑,推动了上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地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实验中心平台,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OBE教学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大数据平台,将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排序、总结、探索、实践,形成了植物学类课程“科教融汇—虚实结合—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新模式,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通过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了“植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五个“有效契合”和五个“有机统一”的新模式。多年积淀凝练出的“‘依托平台、虚实结合、三层教学’,构建地区特色植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按下本科课程建设“数字键” 实验中心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创新课程,实验中心教师主持建设的“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建设的“草地保护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通过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深入理解植物根系结构与功能以及草地保护学的野外实践工作场景。“基于精细解剖与检索系统对内蒙古草地植物的鉴别”“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栗钙土土壤剖面观察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也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评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教学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建设数字标本资源库 实验中心设立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是英国皇家植物园注册标本室,经过几代“植物人”的建设,目前已拥有馆藏植物标本12万余份,其中9万余份已完成了数字化,1300余种植物配有活体彩色图片,是内蒙古高校植物标本收集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植物标本室。多年来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为科研、教学和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并且年均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访问300多人次。 打造专业竞赛朋友圈 实验中心积极承办并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赛事,如承办的“植物分类鉴别大赛”,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选拔,激发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连续举办6届竞赛已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了农学、林学、草学、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连续组织参加两届中国草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草学类本科专业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通过参加比赛提升了学校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与全国同类专业相关师生交流互动中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指导的学生还获得由全国高等学校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相长共同体 教师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平台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教师指导的学生项目“蒙藻益牧——螺旋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创者”获得本科生创意组金奖,这也是内蒙古高校在该赛事上的首个金奖,同时参赛的另外两个项目“饲人订制,做牛羊优质日粮供应商”和“养精‘畜’锐——建设生态家庭牧场,为祖国守好一片碧绿”获得银奖。在“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教师指导的学生获银奖和铜奖各一项。平台教师团队凝练的“‘从课堂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将课堂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突破。 建好科普宣传与交流基地 实验中心除了进行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还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及科普功能,每年接待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及有关部门、中小学等的参观考察、标本查询及经验交流3000多人次。实验中心在推广技术服务和科普知识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努力为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牧业、生态环境、新兴产业发展和大众科普贡献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付和平 赵淑文 格根图 刘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