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积极顺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转型升级进程中深化育人体系,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课题。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全力推进育人体系的深化改革,通过持续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加速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育人铁军 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重要保障。学院在持续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为教师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学院结合“教学礼拜”活动,开展常规听课评课、公开课、“金课”观摩、主题研讨会、主题班会、教学满意度调查、优秀学生报告会、教风学风分析会议等系列活动,着力解决“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以及如何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连续多年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教师们提供互相学习、思维碰撞、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通过以赛促教,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举办以“AI智慧课程赋能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技能提升培训会,分享AI赋能教育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展示AI助教应用如快速生成教案初稿等功能,并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面临的“课件散落、知识点难以串联”等痛点,展示知识图谱的根本性作用,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AI教学经验交流平台。 创新理论教学体系 筑牢知识根基 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必须创新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掌握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拓宽跨学科知识视野,以从容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院持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从细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入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学院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系列讲座,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分享如何实现“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考核严起来”的宝贵经验,讲座为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托科技与人文大讲堂,举办“桥梁:连通与跨越”“中英科技人文差异及创新思维与方法:以青年岩土工程学者的视角”等主题丰富的讲座与学术报告,这些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学识,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召开了“一平三端”培训及教学经验交流专场会议,助力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师们通过培训与交流,掌握了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与技巧,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应用能力 构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抓手,以竞赛驱动、实训驱动、项目驱动为途径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院以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教融合基地、竞赛平台等作为实践创新的主阵地,积极探索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学院构建了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结构抗风与振动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科大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桥隧专项、公路综合乙级资质)等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为科教融汇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平台不仅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机会;建设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等基地,通过深化校企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专业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在实战中锤炼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一系列深化育人体系的举措,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而努力奋斗。 (孙洪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