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日语教学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的能源特色,提出“三维育人”理念,构建贯穿“价值—知识—能力”的教育体系,旨在为非外语专业学生提供语言能力培养和跨文化思维培训。通过“日语+专业”双轨制教学模式,破解学校外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识性与专业性的融合难题,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推动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 构建“三维育人”体系 一是开展价值引领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在大学日语课程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通过中日社会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中日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的深度思考,拓展国际视野。这一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全球意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日社会制度差异,探讨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分析日本的教育制度、家庭结构和社会治理等,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并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教学团队推动思政教育从“嵌入式”转向“生成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而不同”理念,促进学生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思辨能力。 二是开展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提出了“日语+专业”双轨制教学模式,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同时注重通过与日本相关的专业调研,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学生结合专业领域,研读日本文献并进行双语成果展示。通过“专业领域日本要素图谱构建”等项目,学生不仅学到语言技能,还培养了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全球视野,形成了“专业+语言+文化”的三维素养结构。该模式有效解决了语言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脱节问题,确保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将日语与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全球竞争力。 三是开展依托具身认知理论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语言能力向文化传播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转化,教学团队结合生态心理学理论,提出“多模态沉浸式学习生态”教学设计。通过配音创作、影视解析等实践项目,构建了“语言输入—文化解码—艺术再现—思想输出”的闭环学习链。学生通过日语配音练习,感知语言的节奏与表现力,并通过文化符号理解文化。这些沉浸式项目能突破传统课堂局限,使学生运用多重感官,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加深文化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创造表达能力。 打造四维教学模式 一是实施“三维思政教育法”。教学团队提出了基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三维思政教育法”,构建了“价值体认—文化比较—现实反哺”的三阶递进式思政教育框架。通过对中日社会制度的对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认同,还增强了文化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学生结合专业领域的案例,展示中国智慧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全球胜任力。这一教学法强调通过对中日文化符号的分析,帮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助力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中自信发声。 二是实施学科融合式项目化教学。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在大学日语课程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PBL),推动跨学科知识整合。例如,在“专业领域日本要素图谱构建”项目中,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分析日本与各自专业领域的关联,并用日语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还在跨学科合作中培养了综合问题解决能力。这一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环境中应用所学语言,促进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提升语言水平,强化跨学科知识整合,增强跨文化表达能力。 三是实施“影音双轨沉浸式教学”。教学团队提出了“影音双轨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经典影视文化解码”和“国漫跨语创译”双轨实践体系。学生通过批判性解读日本影视作品提升文化分析能力,并通过国产动画的创译实践进行文化输出训练。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教学团队设计了“输入解码—中介转换—输出创造”的教学链,帮助学生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实现认知转换。在“日映和风”外语角日语沙龙中,学生通过比较中日影视中的英雄叙事,分析文化符号差异,并通过日语表达和反思。这一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双向对话。 四是构建“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教学团队构建了“课内研讨—课外拓展—网络延伸”“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依托多维度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内,学生通过“提案发表—师生互评—反思重构”进行深度交流,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在课外,学生参与外语角等活动,进行跨文化实践,提升文化认知。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外语角活动中,学生分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解读,并讨论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似性。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自信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大创新模式引领 教学团队基于“文化比较显差异、学科融合育通才、媒介实践促转化”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 一是运用“中日镜像比较”教学法。教学团队通过“制度解构—观念溯源—价值凝练”三阶路径,这一方法促使学生识别并分析文化差异,形成多维度的跨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深化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 二是构建“专业—语言—文化”三螺旋发展模型。该模型通过将日语学习与专业领域相结合,特别是能源和机械等学科,推动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双重提升。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阅读技术文献,不仅提升了术语运用能力,也解决了语言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脱节问题,增强了综合能力。 三是实行“影音双轨创译”。教学团队通过“影视文本输入—配音创译—价值反思”的闭环设计,使学生在多模态学习中培养媒介素养。此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通过反思文化符号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 通过“价值引领、跨界融合、实践创新”的教学改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日语教学团队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创新,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为新时代外语教育贡献了宝贵经验。 (陈臻渝 邵艳平 赵婷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