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欧阳修的这句箴言,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苏苑实验小学”)的校园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吴中教育的“窗口”学校,近年来,苏苑实验小学以“泛在阅读”为突破口,推动育人模式的深度变革,精心构建起“全时空浸润、全学科联动、全要素协同”的阅读生态系统,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书写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历经20余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学校不仅获得了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等百余项市级以上荣誉,更将“泛在阅读”从校本实践升华为辐射全国的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鲜活案例。 改革 以“泛在阅读”破解教育之困 地处寸土寸金的吴中城区,苏苑实验小学曾面临着诸多困境: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生均活动面积受限,专用教室被普通教室挤占……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突破软硬件的局限,激活教育的内生动力,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管理团队经过深入调研与系统论证,将破解教育之困的目光聚焦于阅读,提出了“泛在阅读”的理念。这不仅是基于校情的校本化探索,更是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其终身发展的关键举措。学校秉持“让阅读无处不在,让育人随时发生”的核心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与时空界限,构建了涵盖“全时空、全对象、全学科、全信息、全媒介”的“泛在阅读”育人体系。 在时间维度上,该体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时段限制,实现了从结构化时间内的阅读到全天候阅读的转变;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了阅读的边界,使阅读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阅读网络;在学科维度上,跨越了双语学科的限制,迈向全学科的阅读融合,在有限的校园空间中,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成长新天地。 深耕 “三管齐下”织就立体阅读网 (一)环境育人:书香浸润每一寸空间 苏苑实验小学秉持“环境即教育”的理念,将“空间即课程”融入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细节,精心打造了“七个一”阅读场域和六条特色长廊,让阅读成为校园的底色,让书香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走进校园,目之所及皆成书卷。班级图书角书籍琳琅满目,学生可随手取阅;阅读长廊每月更新“新书推荐”“阅读心得”“名作欣赏”,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苑小读书亭”花香与书香交融,成为学生课余静读的心灵港湾;食堂变身阅读厅,墙板上“长出”古诗童谣,让就餐与阅读并行;书苑学堂传诵国学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阅读热情交相辉映;“苑小书屋”作为苏州市首家校园新华书店,藏书万册,是童心与智慧的乐园;“桃花坞工坊”将非遗木版年画与阅读结合,让学生在刻刀与纸张间感受艺术和经典的碰撞。这些精心设计的阅读空间,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阅读的乐园。 漫步校园,六条特色长廊宛如流动的“知识长河”。一楼“乐读长廊”展示学生原创绘本,童趣盎然;二楼“艺读长廊”将阅读与艺术融合,学生手绘名著角色,创意无限;三楼“品读长廊”以国学经典为主题,诗词歌赋点缀其间;四楼“享读长廊”打造互动阅读空间,学生可随时交流心得;数学楼道以“π的奥秘”“几何之美”激发理性思维;英语楼道用“世界文学地图”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些长廊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展示阅读笔记、手抄报、绘画作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 (二)课程育人:全学科联动激活思维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苏苑实验小学的“泛在阅读”课程构建,犹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从课程目标与理念的确立到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精心设计,再到课程评价机制的完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学校教育的智慧与匠心。 多元课程建构阅读桥梁。学校创设了“四个一”读书法,为学生的阅读之旅提供了清晰指引。每一天,学生享受“苑小三读”,即早晨、餐前、午间各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教师陪同读书,确保阅读落到实处。每一周,学校设立专门的阅读课,根据不同年级段开设多样化的阅读课程,如师生共读、好书推荐、阅读交流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每一月,开展年级共读活动,低年级以绘本、童谣为主,中高年级结合教材主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促进班级、年级共读氛围的形成。每一学期,举行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如阅读节,各年级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创造力。这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设置,确保了阅读活动的常态化与系统性。 丰富课程滋养学生心灵。学校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打造全学科阅读课程。在语文学科中,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平台,将课内与课外,单篇与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观影、表演、节日等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在阅读《昆虫记》时,教师设计跨学科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观察、关爱、写作、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既精读文本中的昆虫观察片段,又设计观察实验并记录,还通过配音趣读、仿写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借助美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美育与阅读交融的特色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自由参与,在走进经典世界的同时,涵养艺术素养。例如,“藏书票”课程别出心裁地对桃花坞木版年画资源进行发掘、梳理和重组,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经典人物通过木刻版画生动再现,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深化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与内化,实现了美育与阅读的双向滋养。此外,学校还结合学生兴趣开发了一系列拓展性的融合阅读课程,包括有声绘本阅读、主题动漫阅读和沉浸游戏阅读等,让阅读成为一场场充满趣味与创意的探索之旅。 科学评价激发阅读动力。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是阅读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苏苑实验小学构建了“泛在阅读”评学、评教的指标体系,通过“建、读、诵、展、评”等评学手段,形成“个人自评、伙伴互评、家校共评、活动促评、成果展评”五重评价形式。其中,个人自评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伙伴互评使评价结果一目了然,家校共评形成评价合力,活动促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成果展评让学生体会分享与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自主学、交流学、展示学、点拨学”等评教方式,形成泛在式阅读课堂评价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类”“项目类”“拓展类”“即时类”等“泛在阅读”课程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泛在式阅读评价机制。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力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为学生的阅读成长提供精准导航。 (三)技术赋能:融媒体平台拓展阅读边界 在数字化浪潮中,苏苑实验小学以科技为翼,构建起“教室—校园—移动”“三位一体”的智能阅读平台,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引入CW一体机和平板电脑,打造教室融合阅读互动平台。教师通过CW一体机,在课堂上便捷地展示电子书、有声读物、动画视频等多样化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播放动画片段,学生用平板电脑分析人物形象并分享见解。这种“视听结合+互动探究”的模式,有效促使学生阅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依托“指尖书屋”和“学雅分级系统”,建设校园融合阅读互动平台。“指尖书屋”汇聚文学、科普、历史等领域的海量图书资源,并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历史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优秀读物,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无限可能。“学雅分级阅读平台”则可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分级材料,并通过打卡、笔记、挑战等功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中稳步成长。 引入移动机器人阅读平台。机器人具备语音识别和交互功能,既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精准推荐书籍,又能随时解答阅读中的困惑。例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机器人会迅速推荐相关书籍;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疑问时,机器人能即时提供解答。这种智能化的互动方式,显著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阅读成为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智慧之旅。 蝶变 从“量变”到“质变”的育人答卷 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苏苑实验小学的“泛在阅读”课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显著变化。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省市级阅读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人工智能等比赛中,学生荣获一等奖1000多人次,连续10多年在省市区学业质量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荣获苏州市吴中区“优胜奖”“优质培育奖”“突出贡献奖”。以上成绩的取得,正是“泛在阅读”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有力证明。 教师素养显著提升。学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近5年,有82名教师获得省市区评优课一等奖,输出优秀教师30多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1000余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及以上刊物,其中核心期刊17篇,并形成了3部专著。教师素养的提升,不仅为“泛在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完成华丽蜕变。在“泛在阅读”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完成了20余项省市区级课题研究,荣获多项省级荣誉,获批多个省级项目。这些荣誉与项目的获得,标志着学校在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也体现了“泛在阅读”课程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学校“泛在阅读”成果辐射全国20余万名师生,被40多所省内外学校借鉴推广。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苏苑实验小学以阅读为犁,深耕教育的沃土,让每名学生像种子般自由生长。当清晨的校园响起琅琅的诵读声,当午后的长廊飘荡着阅读的讨论声,当傍晚的书屋亮起温暖的灯光,校园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堂课、每一次探索,都在诉说着学校的育人理念:“以阅读立校,方能为未来立人。”未来,苏苑实验小学将继续以“泛在阅读”为锚点,探索“阅读+人工智能”“阅读+社会实践”等新路径,构建校家社协同的“大阅读”格局。(唐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