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星期二
中高职贯通培养区域智造高技能人才
——重庆工商学校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

  重庆工商学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区白沙镇,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努力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精工艺、懂数字、会创新”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集群式·一体化”:构建能力进阶新体系

  在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下,单一技能人才难以适配智能制造产线“技术整合、数字融合”需求。学校以“集群式·一体化”培养模式破局,构建与智能制造产线高技能人才能力相匹配的培养体系。

  学校打破专业壁垒,整合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专业集群类资源,组建跨工业机器人应用、电气自动化等5个专业的“智造专业集群”,组建中高企协作共同体,协同设计五年贯通培养方案。

  课程改革以“基础—核心—拓展”能力进阶为逻辑,实施“课程革命”:整合6门课程强化系统性,撤销4门传统课程为前沿技术让路,新增智能运维技术等7门课程,前置Python编程基础等3个先导课程模块,后置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技术等3门课程,开发MES系统应用等5门课程,实现课堂与产线无缝衔接。

  教学内容重构以“单一—复合—综合”技能进阶为脉络,重构产线装调、系统集成、检测监测等核心模块教学任务98个,建设生产线故障诊断等案例115个,动态更新调整5次,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

  “集约化·一站式”: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

  走进学校的“智造巧匠产业学院”,仿佛踏入了一个微缩的智能工厂。柔性加工、智能焊接、智能仓储等多元化生产场景一应俱全,而这些场景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与赛力斯、华中数控等36家企业共建的“实战课堂”。

  以“集约共建、资源共享”为理念,产业学院构建起“一站式”产教训研全链条。学徒培养、技术创新、社会培训三类站点如同精密的齿轮协同运转:学徒们沿着“学徒工—辅助工—操作工—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的“五岗”进阶路径,在工学交替中提升技能,每年300名学徒从这里走向企业,1400名企业员工在此提升能力;数字孪生系统的开发如同为产线装上了“智慧眼睛”,实时连接各站点资源,让跨场景教学与远程协作成为可能,即使相隔千里,学生也能身临其境参与生产调试;云链师资工坊则汇聚了校企双方的“最强大脑”,他们共同开发的“集智中控”等8个创新创业项目,形成157项工艺改良案例,解决66个产线技术难题,让课堂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11223”工学交替模式更是一大亮点:第1年1个月认知实习、第2年1个月跟岗实习、第3年2个月顶岗实习、第4年2个月技能强化、第5年3个月综合实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逐步掌握智能制造产线的核心技能。

  “循环链·共生体”:激活校企共生新生态

  重庆工商学校的中高职贯通模式不仅在于课程与平台的创新,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循环链·共生体”的长效融合机制。

  一个由中高企行政多方组成的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如同大脑中枢,统筹着制度设计、经费筹措、项目评价等关键环节。政府部门的产业发展基金绩效考核机制如同指挥棒,引导各方协同发力;校企6∶4的成本分担、4∶6的成果分配机制如同利益天平,确保双方“共担风雨、共享阳光”;而学生出师后服务企业2年以上的约定如同纽带,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形成闭环。

  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链主企业如同领航者,主导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制定产业标准,牢牢把握技术更新的主动权;领军企业如同孵化器,承担复合型人才培养,承接技术转化,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小微企业如同毛细血管,提供细分岗位实训,及时反馈用人需求,让人才培养更具精准度;而中高职院校则如同发动机,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技术服务,持续提升培养质量。这种“企业需求通课堂、技术反哺贯培养”的产教闭环,促进校企主体形成了共治共生的良性生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断的创新实践,重庆工商学校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取得的成绩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学徒起薪提升35%、稳岗率提升27%,6人获“全国技术能手”;新增3名全国模范教师、5个省级以上教师创新团队。成果在四川、重庆、陕西等11个省份的36所学校推广,受益师生3.2万人,在全国性会议交流67次,被权威媒体专题报道85次。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贡献更多“重庆智慧”,在产教融合浪潮中续写“技能成才”的精彩篇章。

  (刘友林 朱先容 欧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中高职贯通培养区域智造高技能人才 刘友林 朱先容 欧宇2025-04-29 ——重庆工商学校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