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202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适应性研究与实践”、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际·实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不断改革职业教育育人方式,以“五金”为抓手,对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优化“金专业”,奠定资源生成基础。为保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瞄准专业(群)建设,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 一是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深入分析产业链条上的技能需求缺口,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保证教育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促进产业资源向关键专业聚集。 二是利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无缝对接,促进教育与就业有机融合,以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是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如政府部门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对设立专门基金支持紧缺专业建设进行有效指导等,都为职业教育资源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改革“金课程”,夯实资源生成关键。为保证职业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精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将职业标准深度融入课程设计。 一是深入分析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体系,精准对接课程目标,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具体目标,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掌握所需技能。 二是根据职业标准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相关知识点和技能模块有机整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从事该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和知识体系。 三是围绕行业发展和技术变革,建立课程内容定期评价和更新机制,引入新的行业案例、技术和标准,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时效性和前瞻性,满足学生所学知识适应未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铸造“金团队”,构建资源生成主体。师资队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也是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主体。 一是将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既为学院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前沿技术,也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行业企业实践案例,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师资的深度融合。 二是校企共同参与教师培养,通过联合备课、互派挂职锻炼等,促进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度交流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双师”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是优化“双师”团队结构,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学院还鼓励和支持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产业资源持续、高效转化和利用。 共建“金基地”,形成资源生成载体。为提供真实职业环境,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度融合,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一是与典型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和设备支持,学校负责教学管理和学生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保证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相连,打造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平台。 二是实施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项目运作,既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的理解。企业还通过这种方式提前选拔和培养潜在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三是建立持续投入机制,包括政策扶持、企业技术支持、学院管理创新等,通过定期更新设备、优化实训项目和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实训基地的长期运行和发展。 开发“金教材”,传播资源生成内容。学院还与企业合作成立教材开发团队,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遵循教材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等规律,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要求,将产业实际需求与技术进步有效结合,研发独具特色、实用性强的双元教材,将企业真实案例、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融入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同时,学院建立教材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定期修订和补充新案例,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使得教材内容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契合企业需求,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求。 未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对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探索,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吕淑芳 伍百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