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4-28 星期一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重庆市校家社协同构建困境儿童发展性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教科院”)构建了困境儿童立体教育关爱体系,从机制建设、课程开发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实现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与帮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全方位立体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联动机制

  重庆市教科院和重庆市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重庆市妇联”)联合举办了“重庆市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教育关爱能力提升培训班”,一名学员在参训结束后表示:“这次培训,不仅让我接受了精准科学的特殊儿童关爱服务理论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深刻领会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

  近年来,聚焦困境儿童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是重庆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提升困境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重庆市教科院积极加强和重庆市妇联的深度合作,主要围绕“组建家教队伍、开发精品课程、举办系统培训、共创品牌工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建牢困境儿童保护系统。

  为提升合作实效,重庆市教科院和重庆市妇联聚焦困境儿童专业指导力量不足的关键问题,广泛吸纳教育类、心理类、法律类、实践类、教研类专家,共同组建结构化的市级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按照“专业对口、行业对口、区域对口”的原则,分片区指派市级专家赴各区县开展困境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下一步,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妇联还将强化困境儿童家庭教育资源整合、协同互助、平台联动,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闭环式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共同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重庆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市级层面,各区县也积极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走深走实。例如,重庆市南岸区聚焦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引擎,成立“特殊教育联席会”,构建“专家引领+专职支撑+志愿补充”三级专业教师人才梯队,通过系统化设计助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从“个案关怀”走向“制度普惠”。

  开发精品课程

  整合育人资源

  送教教师回忆起2023年11月首次见到小伦(化名)的情景时表示:“我在小伦家为他做了测评后发现,小伦能够听懂我的基本指令,但无法用言语进行反馈和沟通,无法准确完成对颜色和形状的认知与配对。”之后,送教教师针对小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送教计划表,确立了“提升认知颜色和形状的能力”“通过肢体表达促进学生沟通反馈”“完成音乐律动训练”等送教主题,并与小伦家长约定好每周一次的送教时间。从2023年11月至今,送教教师已累计送教上门30余次。“看到孩子能够独立完成10种以上颜色的分类,用杯子进行堆叠练习,特别是看到孩子对音乐感兴趣,能够利用音乐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跟随音乐节奏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训练时,我是真心感动和开心。”小伦妈妈说。小伦是重庆市渝中区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后获益的众多残疾儿童中的一员。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载体,也是帮助困境儿童提升自信、展现才华和实现发展的平台。近几年,在重庆市教育部门的指导下,重庆市教科院开发了“渝儿有方”家庭教育精品课程,研发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家庭需求的通识课程,打造分年龄、分类别、分专题的全链条课程,重点针对困境儿童家庭研发专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共建共享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课程资源库,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同时,重庆市教科院精心指导各区县倾力打造针对困境儿童群体的系列课程。丰都县教育部门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平台——家庭互助会的学生精心打造了“六美”课程体系,即“情美家长”家长课程、“趣美学海”学科课程、“艺美人生”艺术课程、“健美体育”体健课程、“慧美国语”文学课程、“智美科技”科普课程;云阳县依托社区“青少年之家”,为困境儿童打造了“云YOUNG有思”“云YOUNG有志”“云YOUNG有为”系列课程,这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困境儿童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铺就了走向“七彩人生”的阳光之路。

  “我们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资源,为每一名困境儿童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重庆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儿童需求

  健全服务体系

  “看到小唐(化名)每天会主动与同学打招呼、聊天,并和几名同学成为好朋友,能够按时去食堂吃饭,晚自习后能够主动回到寝室,我觉得非常欣慰。”梁平区虎城初级中学2023级1班的班主任说。

  由于父母监护能力不足,学生小唐曾多次离家出走,躲进大山深处,周五放学后拒绝回家,周末返校时在校外伫立,拒不进校。2023年11月,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班主任陪同小唐前往医院,小唐被初步确诊为重度抑郁症。针对小唐的实际情况,学校随即成立由校长、德育处、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从心理疏导、校园适应、社交融入、学业辅导等方面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选派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定期开展家访,与小唐父母沟通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提升监护能力。梁平区相关部门积极为小唐及家人申请了低保补助,依托“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为其搭建了一个生活、学习和娱乐的临时空间;村委会为小唐家修缮住房,改善居住环境。经过一年多的全方位关爱帮扶,如今的小唐逐渐转变成一名情绪稳定乐观、行为文明有序、对未来充满期待的阳光女孩。

  为有效回应困境儿童面临的复杂问题,重庆市积极构建困境儿童“1+1”校内外协同帮扶体系。一方面,开发“困境儿童家庭监护风险防控一件事”数字化应用系统,通过评估识别、精准推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外关爱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区县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指派专业的家庭教育教研员深入困境儿童所在学校,与学校分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共研实情、共定目标、共商计划、共聚力量,为困境儿童搭建“时时、事事、处处、人人”关爱的校内帮扶“大格局”。

  (谭舒予 石潇 刘春 何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谭舒予 石潇 刘春 何梅2025-04-28 ——重庆市校家社协同构建困境儿童发展性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 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