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5-04-27 星期日
强化文化引领 开展艺术实践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录

  既要守护地域文化根脉,又要培养适应现代文化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根据国家艺术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立足巴蜀文化,以艺术实践为导向,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多学科的优势,进行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凝练学科特色、打造优势学科“升级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引领—实践赋能—思政铸魂”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巴蜀文化精髓融入专业教育,并以艺术实践为转化载体,促进了从“单一技能传授”向“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模式转型,以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的,为构建地方高校舞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宝贵经验。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维渗透巴蜀文化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深耕创建了“舞蹈+巴蜀文化+思政”育人模式。艺术可感,育人无形。艺术教育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学院致力于在舞蹈学专业课程中找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用足用好思政课这一思政教育主渠道,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舞蹈学专业选修课“舞蹈与影视作品中的党史”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舞动于感,沁心无形”的目标。学院依托实践项目精准扶贫,如走进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以及养老院等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舞蹈学专业积极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将思政教育与舞蹈艺术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舞蹈+巴蜀文化+思政”铸魂育人新路径,以舞蹈之美浸润时代新人,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强化科教融合,构建“三步递进式”教学模式

  舞蹈学专业遵从“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论框架,探索依托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实施途径。将教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的“三步递进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舞蹈学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等,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通过“三步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以及在线资源平台,增强课堂互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实践赋能,创新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设计构建“基础—提升—创新”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在基础层,通过拓展以舞蹈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知识维度,使舞蹈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舞蹈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凸显课程教学的前沿性、时代性和高阶性,紧跟学科发展的潮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阵线。在提升层,以“领舞者育人平台”为载体,多次与权威媒体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演出活动,以展演促实践,提升学生艺术能力,通过舞蹈作品与巴蜀文化、红色精神等紧密结合,使展演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肢体表达中感悟文化与精神,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价值的双重提升。在创新层,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以赛带学,以学促用。通过参加比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舞蹈学专业聚焦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思创融合为引领,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专创融合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赛创融合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科创融合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以产创融合为基石,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目标,推动形成创业就业结合、产学研赛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以巴蜀文化为精神坐标,以艺术实践为创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特色育人之路。这种“以舞铸魂”的教育实践,不仅为舞蹈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了生动注脚。(郑妍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3强化文化引领 开展艺术实践 郑妍妍2025-04-27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录 2 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