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4-25 星期五
医育融合·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成都师范学院创新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社会对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为此,成都师范学院以“医育融合、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改革主线,打破专业壁垒、贯通培养路径、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三融”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行业输送“会照护、能保育、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医育融合”:专业破壁,共育复合型人才

  搭建“医育融合”平台,赋能婴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学院回应新时代“幼有所育”的重要举措。学院在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持“医育融合共建”理念,积极整合资源,携手共研共育,实现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数量规模增长、质量标准提升。

  共研核心素养。以“回应照护+早期保教”为基点,明确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学科核心素养。人才培养强调医学知识技能融汇、教育理实相生,以爱心耐心照护婴幼儿,以良好的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与医疗机构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构课程体系、共制教学模式、共建医育实践基地,为婴幼儿照护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

  优化课程内容。着力打造政府部门、卫健部门、社区、托育机构协同共育平台,调动医教资源优化课程内容。积极融汇医学领域与教育领域,将医学中婴幼儿生理发育、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等内容与婴幼儿早期教育方法、婴幼儿心理发展等内容有机融合。

  共建师资队伍。吸纳专业医疗人员优化师资力量,邀请省、市、区级妇幼保健院医生、护士进课堂,为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共研共育双向交流,学院教育专业教师积极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擅长“医育融合”的师资队伍。

  职普融通:强化贯通,拓宽人才发展通道

  职普融通是培养高素质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院积极突破“职”“普”通而不融、贯而不畅问题,力求职普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着力打通人才发展渠道。

  联合职业院校,共育高素质人才。协同共建课程、教材,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侧重点,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强调理论知识、实践指导紧密结合,内化学理,锤炼技能。合作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实训项目、在线课程等,实现职普资源共享。同时,协同培养专业教师,提升职普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职普融通,打造专业建设新样态。学院获批全国公办院校“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职业本科专业,招生倾向于中职、高职学生,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升学、深造的教育路径。同时,出版多部职普教育教材,并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职普教育实践平台打造、课程资源建设及信息技术强化,促进产学深度融合,实现职普双向赋能。

  产教融合:对接需求,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产业引领专业、专业支撑产业是创新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学院在厘清产教脱节问题的基础上,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积极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双向衔接。

  明确行业产业需求,协同企业共建专业,实现校产共生、人才共育。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充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实现专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学院与中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四川托育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行业内众多企业院校,促进多元主体合作交流。此外,学院与成都市武侯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金牛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签订协同育人培养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搭建“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基础层”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及行业认知实习,引领学生掌握行业情况、提升职业素养;“进阶层”链接专业课程与行业项目,开展岗位实习活动;“创新层”鼓励学生参与行业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

  “三融”模式为解决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体单一、内容割裂、路径封闭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医育融合”链接医学与教育,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职普融通”拓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产教融合”衔接产业与教学,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融”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何静 程敏 邹新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医育融合·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何静 程敏 邹新艳2025-04-25 ——成都师范学院创新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