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2025-04-24 星期四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大教材观”观之,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原创性教材建设有何关系?4月12日—13日,在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于桂林举办的第二届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教育学需要“觉醒”和行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安桂清及其团队基于2000—2024年WOS核心数据库514份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课程政策通过多重机制形塑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理论建构全过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思维特质。

  与此相映照的是,与会专家浓烈的忧患意识和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感。专家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中国教育学需要“觉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田慧生提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助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他说:“要深植中国本土,彰显学科主体性、民族性;直面实践难题,突出知识原创性、时代性;遵循学术规律,展现理论系统性、专业性。”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前提,是对学科历史的自觉。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和学新追溯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轨迹,揭示出:“从名称到内容主题到学科建制,从引介到中国化到自主知识体系生产,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日益突出。”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观照教育实践问题。“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课程与教学论何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如此发问,这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他认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必须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确立历史思维和实践思维。田慧生认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为价值旨归,以服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为目的”。北京大学教授刘云杉认为,教育学研究要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在世界中人的位置,在生命中童年的位置,在童年的教与学中儿童如何获得一生的力量。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有标识性概念。概念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森认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标识性概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具备‘识别’与‘区别’的双重功能。‘识别’功能表现在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情境价值,富含中国精神、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区别’功能则体现出鲜明的学科逻辑、学科价值,与其他理论体系相区分。”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继存认为,中国教育学要进行概念重整,审其名实,循名求实,指实求名,考察它们是否以名举实、名副其实,是否有理论价值,从而决定是否肯定,是否扬弃,是否修正,是否扩充,从而厘定基本概念、凝练标识性概念。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汲取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介绍了校本课程从概念引入到进入本土实践,从“选修课、活动课”到“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政策话语的过程。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如果食洋不化、食古不化,就是顽疾。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孙杰远认为,对于将国外学者的教育观点未经转化移植到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教育学研究要立足本土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纠正。山西大学教授侯怀银认为,中国教育学迫切需要打破对西方课程论的学术依赖,提升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水准,提高国际话语影响力。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任重而道远。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曾天山提出,要整体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时代化、推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本土化作为根本遵循,聚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照自主性、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应用于服务政策制定、贯穿大中小各学段、支撑教材建设,推动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

  “教材学”已呼之欲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各地旧书摊“淘宝”,已收集自鸦片战争至今的3万多册教科书,并基于此推出了系列教科书研究成果。

  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教学的最重要资源,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石鸥说:“教材是主流文化的载体,体现国家意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教材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呼唤教材论“出世”。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孔凡哲认为,泰勒的课程论、夸美纽斯的教学论等,已无法恰当解决中国教材的现实问题和时代观照,“建构中国特色的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教材学肩负重要历史使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余宏亮认为:“建构中国教材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导教材育人育才。”中国教材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材学研究方法论至关重要。郭元祥认为,教材既是国家事权,也是“国家产品”,要对其进行政治学阐释;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要对其进行文化学阐释;是有组织的社会知识体系,要对其进行社会学阐释。同时,教材知识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要对其进行语言学阐释;教材对人的认知具有激发、引导或约束作用,要对其进行心理学阐释。

  无论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还是创建教材学,都要服务于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建构自主性教材体系。原创性教材建设,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提供助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旭凤提出,要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权,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促进教材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特色课程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屹提出,要顺应时代需求,研究职业教育“纸数融合”一体化教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学让学生走入文明的世界

  教学是育人的关键环节,课程、教材通过教学来实现育人价值和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乃至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造了教与学。刘云杉认为,课程改革废弃了学科中心、教师中心与讲授中心,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取代接受“定论”的学习。

  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教学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叶蓓蓓认为,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通常指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培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郝志军认为,要在教师中提倡“好”教学,让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高尚的价值性,给予学生生命的完整与生活的意义,彰显真、善、美的品性。

  教学效果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定荣认为,教学经验是特定社会场域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动。要摒弃日常教学经验的片面认知,“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造成教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经验,二者既同一又存在矛盾冲突。协调两者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

  教学改革的推进提升了育人质量,并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教学改革经验提升到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胡定荣认为,要运用教学理论提出研究问题、形成本土概念和命题、与中外理论对话并完善知识、开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本陆认为,中国教学论的核心主张涵盖教学价值观、教学结构观、教学过程观等多个方面。

  “塑造共同的价值,把儿童拉入一个文明的世界。”刘云杉说。教学的奥秘也在于,让学生走出内在的经验,走出内在的精神世界,走入一个更大的世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06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 本报记者 杨桂青2025-04-24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