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星期五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一流机械类人才

  为有效切合“制造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对一流机械类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坚持“回归工程、融合创新”的理念,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青岛理工大学—潍柴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产业导向融合工程驱动”的工程化实践育人新模式、N×(6+1+1)一体两翼层次化育人策略、“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工程实践认知体系,近5年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毕业生200余人,培养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国家特等奖在内的奖励80余项,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地方高校一流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

  产业导向融合工程驱动

  构建工程化实践育人新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依托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机械工程”以及国家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车辆工程”,锚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联合高端装备产业链千亿级龙头企业——潍柴集团,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工程化实践育人要求,坚持“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原则,遵循外部政策驱动、产业需求牵引、产学融合创新逻辑,重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全阶段“虚拟班+实体班”协同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教学主体人才培养机制优势。

  工程化实践育人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专业壁垒和学科专业边界,融入“潍柴产品认知与拆装”等企业特色课程,增大实践教学占比,构建“核心学科专业必修课程+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实施“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打通校企课程融合途径。“虚拟班+实体班”协同培养模式保障学生思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建立青岛理工大学虚拟班集体,负责学生理论课教学和学习状态精准反馈,打破校企时空界限;企业通过实体班组织授课、实践训练和教学组织管理。

  N×(6+1+1)一体两翼层次化育人

  强化课程共建与人才共育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施N×(6+1+1)一体两翼层次化育人策略,在“学校—企业双导师”协同指导下,前6学期完成“3通识与专业课程模块+3企业特色课程模块”,第7学期学生完成企业/产业教育板块,主攻专业实践,第8学期进入潍柴等产业链企业生产研发部门进行毕业综合训练,面向产业需求真题真做,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在学校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并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中逐渐融入企业应用场景;在企业实践学习阶段,学校导师全程参与,在工程实践中巩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专业理论;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应用,学生自选课题,“双导师”指导,提高设计质量,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践体系

  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高校与企业同步化、环节与能力系统化”的思路,遵循“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实践”的四层次进阶式实践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产教融合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体系。通过校企协同、产业调研、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一体化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开发工程化实践教学项目,同步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岗前培训与岗位实操流程,完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下,所有专业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实践式教学方法,在项目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技术革新及产业升级项目挂钩,统筹多方优势资源,建成国家/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依托潍柴等产业链龙头企业优质实践资源和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建设,打造涵盖动力机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研发等产业链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形成了功能覆盖全产业链、信息开放、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青岛理工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产教融合应用创新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作用显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一流机械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实践育人平台4个,获得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全国教师教学创新竞赛奖励,建成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全国优秀教师1名、山东省教学名师5名,建成国家一流课程2门,主编省级一流教材4部。青岛理工大学将继续推动产教融合一流人才培养典型范式建设,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姜芙林 杨勇 杨发展 李忠晓)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1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一流机械类人才 姜芙林 杨勇 杨发展 李忠晓2025-04-11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