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严峻挑战。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向深地、深海、非常规转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能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厚基础,强创新,重实践”复合型人才成为国家和行业急需。同时,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也要求加强实践育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都对油气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学院肩负着培养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人才的重任,致力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国家油气需求及能源战略安全不懈努力。 思政引领 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实践教学。在野外地质实习中增加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教育,企业文化与石油精神相结合,深刻理解行业使命。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铸魂育新人”主题野外课程大讨论,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建成“油田地质实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偏光显微镜下未知矿物鉴定方法和自测虚拟仿真系统”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实践课程资源,融合勘探精神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学习资源;积极建设校内外石材及周边野外实践基地,融合石大精神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与专业实践机会。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互联网、虚拟仿真、数字化等技术手段,以野外观察为基础,建立专题研究基本数据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薄片观察鉴定、测试数据分析等,开展研究交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多维入手 重构能力培养体系 学院根据实际需求及时优化培养方案,既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又强调实践技能的锻炼,既注重技能培养,又注重人格塑造。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形成了“基础性或认知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创新性与研究性”三个层次、“课内、课后、课外”三个阶段及“校内、野外、企业”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大纲,调整实习内容,建设课程思政大课堂,对认知实习求效果,对专题实习拓深度,增加专题实习路线7条,野外实习的时长整体增加15%。对应主干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设中古生代沉积专题、现代海岸沉积专题、火山岩与火山结构专题、海岸基岩专题、构造专题等课程内的专题实习。以赛促学,将国家学科专业竞赛方式及内容融入教学,打造成研究式实践课程。鼓励本科学生“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早接触科研前沿,通过“三进”科研实践锻炼,深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 发挥合力 打造实践资源平台 学院发挥科研引领和校企合作传统优势,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践教学基地;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地质学省级高水平学科,整合校内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力量,形成多方向覆盖的实践资源平台。依托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教融汇,将油气前沿领域的新科研成果带入实践课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实践资源的多样性和先进性,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需求。与胜利油田、中石化经纬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授课,使实习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高度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升级改造实验教学设备,建成油气特色的地质博物馆,并建设推广“移动地质博物馆”,服务全民科普。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现场实习难度较高、危险系数较大、野外观测不便等内容进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省级—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金奖两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水平。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新油气地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品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张宪国 陈雪 刘华 宋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