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不仅通过“双碳”目标等政策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更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价值体系、标准体系、课程体系与机制框架等,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教育智慧。新的历史时期,做好生态文明教育,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应有贡献,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优先突破口。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根植于深厚的生态文化传统,要发挥生态文明价值观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引领作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人格与责任担当,仁爱万物的生命伦理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智慧,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广泛深入开展“大思政课”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彰显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髓,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全球绿色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能力。其一,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素养框架进行本土化改进,开展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其二,建议修订《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提升顶层政策文件的时代性与引领性;其三,开展生态文明重大主题融入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如“融入式”生态文明大单元教学、“回归式”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生态研学、“共生式”生态文明教联体学习等;其四,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与创新要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课程,构建绿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学习者成为有持续韧性、未来思考力、审美创造力、问题解决力的个体。 创建低碳学校标准,着力增强中国教育对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贡献力。对照国际绿色学校质量标准,推出中国大中小低碳学校创建标准与样板校,展示中国教育对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实际贡献。比如,可以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议题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等生态纪念日,开展节水、节电、节粮、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等减排降碳教育活动。倡导师生健康行为、低碳行为、适度消费行为和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行为等。这既是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内在需求,也是履行国际责任、促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着力重塑生态文明教育生命力。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多维度的生态智慧教育体系。比如,环境感知技术应用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教育教学场景,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质、空气、能耗与碳排放等数据,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生成可视化生态图谱。再如,学生佩戴智能眼镜即可观察污染物扩散,这种沉浸式体验可以提升学习者环境责任感与认知度。 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共同体,着力参与全球SDG4教育治理。构建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教育治理参与格局,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其一,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席,并加强同其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其二,通过布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共同体—省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区域创新工作站—院校创新工作坊平台”,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汇聚资源,激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动能;其三,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题STEM教育,为国际绿色人才网络和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其四,构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共同体,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全球教育话语权。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