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新能源在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高度重视新能源领域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本、硕、博”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纽带,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单位和领军企业联合共建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合作平台,探索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高校新能源工科建设新模式,着力打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党建铸魂 强化思想引领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成立之初便成立学院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选优配强党建工作队伍,将党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赋能人才培养。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学联建、结对领航,强化师生学科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开展联合党建活动,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以党支部为单位,共同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拓宽人才培养场域,为学院师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应用场景,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新能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打造师生党支部品牌活动,将新能源领域的业务知识与党建知识紧密结合,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做好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做好衔接,深度挖掘新能源开发、转化、利用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学院通过引入前沿科研成果和工业应用案例,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新的科技知识,还能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从学院教授身上学到投身国家建设、矢志不渝发展国民经济的精神。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良好品质,培育学生专业报国的志向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地学为根 凸显学科特色 学院充分结合学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的“双一流”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为新能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赋能升级。在学生培养方案中,于继承学校传统地质认知和地质实践的基础上,开辟雄安新区、山东威海等实习实践场域,使学生了解丰富的地学文化和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复杂知识的能力。将传统的地学和化石能源的勘探开发知识融入新型能源的勘探、开发、转化、存储与利用过程中,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沃土和营养。同时,学院依托国家级别科研平台,在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同时,助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推动学生近距离了解科技前沿问题,结合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在地热能、氢能、储能等领域扎根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将地球科学传统学科优势注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中,逐步培养出一批具有地学烙印、认同地学文化、具有地学精神的学子,从而使其成为国家地球科学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应用为要 加强专业技能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实践和系统应用能力的培养,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地热能、太阳能、氢能、核能、储能、“碳中和”技术等内容,构建跨学科知识模块,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与综合素养。搭建起重要的学习平台和场域,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宝贵机会,使他们能够切实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新能源领域和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优质人力资源。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新能源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工程实训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行“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施项目驱动学习,围绕“真问题、真任务、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企业研发新能源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综合利用的研究实践中,跨越能源与动力工程、地质科学等学科界限,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还提升了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迅速成为行业内的骨干力量。 坚持创新思路 拓宽国际视野 学院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标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能源领域国际知名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为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以客座教授和双聘教授的方式聘请国际专家和学者充实学院师资队伍,参与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数字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思路,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定期组织新能源专题国际论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面向学院师生开展讲座,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学术和行业科技前沿知识。与国际知名高校和新能源领域研究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前往海外培养基地开展协同科技攻关,强化与国际前沿科研团队的沟通和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学科特色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始终坚持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学科培养、跨平台培养、跨文化培养”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新时代国家战略对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学院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平台的强大资源优势,坚持“党建铸魂、地学为根、应用为要、创新思路”,融汇多学科力量,全面构建复合型、创新型、战略型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助力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为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蒋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