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通过创意转化、科技赋能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脐带”,更是教育教学的创新引擎。 兰州市第五十中学积极探索“非遗+教育”融合路径,让非遗技艺从历史深处走进高中课程,通过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其成长为以科学思维深入解读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以学科思维促进非遗文化发展的“创变者”。 文化基因:深植于千年的非遗沃土 黄河水滋养的金城兰州,既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渡口,也是非遗文化的“活地图”。5项国家级别、35项省级、198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生长——从气吞山河的太平鼓阵到巧夺天工的水车集群,从挑动味蕾的牛肉面技艺到苍劲浑厚的兰州鼓子,这些承载着西北文化底蕴的非遗瑰宝,共同编织出“黄河之都”的千年文化基因谱系。兰州市第五十中学深植于这片文化沃土,以“行走的非遗课堂”为轴心,构建起“文化认知—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三维研学育人体系,让非遗传承成为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非遗为媒: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自信 学校立足兰州非遗资源,以“非遗研学”课程为载体,构建“安全筑基、学科联动、责任引领”的目标体系,设置“历史与思政融合”“调研与实践贯通”“访谈与写作结合”“地理与民俗共研”“文学与美术并进”“科技与艺术协同”六大学科融合目标,聚焦兰州非遗保护现状,通过研究文献、走访传承人、整理《非遗口述“史”档案》、撰写《非遗保护建议书》、3D建模还原水车结构、实地体验牛肉面制作过程等实践活动,推动学生从“旁观者”向“行动者”转变,接受工匠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双向浸润,完成从“文化寻根”到“文化自信”的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思维赋能:从实践探究到理性创新 “非遗研学”课程以“理性思维”为牵引,通过项目式学习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秦腔博物馆,学生不仅通过剧目赏析对比中西戏剧(语文“戏剧单元”选文)美学差异,更以“如何让年轻人爱上秦腔”为课题,提出“课本剧新演”等创新方案。学校充分发挥两名戏曲爱好者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成立戏曲社团,通过设计戏服、描画脸谱、创作剧本、文化展演等环节,完成了课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 学校结合校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立“非遗专项”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走访非遗传承人,撰写《兰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多传承人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这一结果促使学生发起“兰州非遗青年守护计划”,通过设计校园非遗文创作品、拍摄微电影《守艺人》等方式,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责任担当:从文化传承到社会参与 “社会责任”是“非遗研学”课程的落脚点。学校将非遗传承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成立“黄河文化志愿团”,让学生在传统节日走进社区,向居民展示和宣传剪纸、泥塑技艺;与社区内牛肉面馆开展“非遗进万家”活动,设计《兰州牛肉面文化手册》,让社区居民齐品美食与文化味。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活”在当下,更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守护者”的使命。 “非遗研学”课程成效显著,学生累计完成非遗主题作品1200余件,其中《数字化黄河水车模型》《秦腔动漫角色设计》等28项作品颇具创意,深受师生好评;《兰州非遗文化手册》(高二年级寒假作业)在学校、新安路社区进行展览;“漫溯非遗兰州 赓续黄河血脉”课程被沿黄九省区教育部门评为黄河流域精品研学课程。95%的学生在课程反馈中表示“愿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非遗文化正在从“课程内容”真正转化为“行动自觉”。 兰州市第五十中学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表明,非遗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培育。正如学校校长所言:“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释牛肉面的‘筋道’,用文旅部门视角分析非遗推广路径,用3D打印还原水车智慧时,文化自信便有了坚实根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学科”“非遗+科技”“非遗+公益”融合路径,让黄河文化在青少年的创新实践中生生不息,为“兰州非遗”“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鲜的青年力量。 (徐仰龙 俞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