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4-04 星期五
南京邮电大学
以“六维导向”推进工科课程改革

  电子电路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课程组紧跟时代前沿,从2014年开始提出课程改革建设理念,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评三方面改革举措,对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有效利用,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支撑电子信息类新工科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组以着力培养学生提升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硬件问题解决能力、EDA工具开发能力、产业发展应变能力、交叉学科融合能力和科技报国情怀为目标,提出“六维导向”教学改革理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

  “深”化课程——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新工科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兼备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发展应变能力。南京邮电大学课程组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阶段,基于工程教育OBE理念,以充分激活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核心目标,倡导课程“深”起来,对现有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化改进和升级。围绕“六维导向”教学理念,课程组首先针对提升学生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硬件问题解决能力、EDA工具开发能力,依托专业课程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强调系统性、方向性和综合性,着力提升课程的前沿性、工程性和交叉性;其次通过拓展通识基础类课程覆盖领域,为学生打造相关专业坚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数字化思维等,进而实现提升产业发展应变能力、交叉学科融合能力和科技报国情怀。两类课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课程组实施“全流程融合”的改革创新,推动高水平科研团队深度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推进课程综合化设计。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氮化镓)等引入本科生课堂,并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整合为综合性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形成高水平“科研育人”成体系落地“第一课堂”的新模式、新机制,打造了全新工程教育场景。

  “活”化课堂——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未来的工科技术发展趋向于高度复杂、高度集成演进,南京邮电大学课程组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推进高阶性、挑战性教学内容开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构建跨学科的教与学组织体系,通过开展问题导向法、智慧教学法和口袋实验法等教学创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实际工程应用场景,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推进高阶性、挑战性教学内容开展;智慧教学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学情,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口袋实验法是通过学生亲自搭建和测试电路,运用电脑软件代替各类仪器实时展示电路波形、电路调试和排错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探究理论,再回归实践,鼓励学生探索和归纳模型,加强概念认知,实现教学效果,充分激发课堂“活”起来。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还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这种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实”化考核——多元能力全过程考核评价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是课程质量的保障剂,也是课程有效推进的催化剂。南京邮电大学课程组围绕能力评价,设计了系统设计项目、口袋实验项目、前沿文献阅读报告、团队协作项目等过程化考核环节,配合期末考试,构建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引入学生互评,增加动态评价机制,探索“A4纸半开卷考试”,出台“学术诚信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创新手段,旨在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能力素养,促进其综合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课程组开展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课余有效学习时间提升,参与学科竞赛的意愿和信心也更强,通过本课程建立了自主学习意识及习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50余项,并捧得“瑞萨杯”。毕业生获得电子、通信、集成电路、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未来课程组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架构,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多维能力的定量评价等改革重点和难点,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黄丽亚 杨恒新 李炳祥 杨宝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以“六维导向”推进工科课程改革 黄丽亚 杨恒新 李炳祥 杨宝杰2025-04-04 南京邮电大学 2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