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依托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植根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以应用转型促内涵建设,以能力培养促质量提升,打造“理念引领、体系创新、平台支撑、制度保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理念引领 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逻辑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深度对接教育改革重点难点,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历经10余年探索特色化建设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的建设理念,分别为“铸数魂、强师技、拓应用”“重数理、擅统计、展应用”“筑理垒、发工势、突应用”,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逻辑。在专业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学院以数学理论为基、以应用能力为本、以实践项目为径,“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正向施工”专业建设举措,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多元实践、体制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体系创新 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3212”人才培养新模式。“3学期数理筑基”,夯实专业核心课程体系;“2学期双轮驱动”,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培养与跨学科渗透;“1学期专项实训”,分专业开展教育实习、项目设计及语言强化;“2学期专创融合”,实施个性化创新实践与多元化发展路径。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科、专业最基本的知识架构为基础和以思维训练、创新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四大平台,模块涵盖公共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和创新学分三大模块。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根据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将课程进行分类重组优化,构建“学科专业基础、数学教育、实践创新、综合应用”等若干课程群,实施“分层分类、创新驱动”多层次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多维度提升育人效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三段、六环、四力”教学创新模式。“三段”是指课前(学生看+平台测)、课中(教师导+学生悟)、课后(学生练+多元测);“六环”是指“六环”教学法,即“问题引入—教师讲解—讨论—评价—内化—总结”六环节;“四力”是指在线视频营造的驱动力、讲解互动中提升的理解力、智慧课堂激发的学习力、多元活动促进的实践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课程实施“前测、中测、后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思政育人、实践创新的紧密联系。教学方式上,开展翻转式、启发式、研讨式等课堂教学,推广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通过问题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批判质疑,促进反思;借助项目或案例教学,将学科前沿、教师科研成果、企业创新成果等融入专业教学,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与创新潜质。 平台支撑 呈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搭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目前,学院建有16个教育实践基地、15个产教融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院通过整合31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及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形成“认知—实训—研发”全链条培养矩阵;依托“U+智慧云平台”对接企业级开发环境,打造覆盖“教学—实训—评测—认证”全周期的数字化教学生态,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学研协同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共建协同育人模式。借助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开展“多维度、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目前,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建有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3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优质课程1门,建有专业基础课程群、实践创新课程群、综合应用课程群等,还有4门高水平课程、3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正在建设中,形成了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建设路径,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组建了专业虚拟教研室,联合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多模式协同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多元协同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支持。 实施“双导师制”,形成“理论—实践”闭环培养。注重与中学、兄弟院校、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每年选派教师到中小学、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中学教师、行业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指导实习实践。整合双方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协同培养作用,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制度保障 展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创新监控机制,实施内、外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学院实行校院两级“多层次、多元化、多跨度、全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立由课程、专业、学院、学校构成的“四级链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形成“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有效地评价和反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并能够持续改进。 改革评价机制,应用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成果导向和决策导向评价模式,建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柔性课程评价思想。利用多个准则层细化评价指标并设置柔性指标观测点,对前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德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产出为导向,优化顶层设计,组建课程群,搭建虚拟教研室,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沉淀,形成课程与思政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理科与工科融合、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等科技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未来,学院将继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赵琳琳 李秋萍 孔淑霞 刘艳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