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师资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深谙教学研讨在提升教师水平、发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共享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贯彻“以研促教”“以研促学”的理念,在钢琴教育工作中积极推动教学研讨活动的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多样化开展,进一步提升卓越钢琴人才的培养实效。 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成立教研组织 学院以教学研讨的常态化开展为目标,组建以钢琴教师为核心成员的音乐教研室,由其负责各种教研会议的策划和开展。教研室成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收集自身的所思所想、发现的教学问题、学生提出的教学反馈来制作教学日记,并在教学会议上进行分享和集中讨论。教研室在开展教研会议时,会邀请学生代表、学院领导参会,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了解当前学生的钢琴学习需求、美育工作推进的目标,凝聚主体智慧来创新钢琴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研讨的全面性。此外,学院还积极推进面向教研室成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成果、参考教研案例来帮助教研室成员提升教研能力、规范教研行为,使其能够更为精准地发现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真正做到以研促教,有效提升钢琴教学的实效性。 立足人才培养需求,丰富教研内容 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紧密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以精准化和全面化的教学研讨来推动钢琴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音乐教研室在学院的要求和指引下,不断丰富教研内容,创新教研形式,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教研成果。例如,开展以教师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由教研室成员上台讲课,将自身在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展现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开展以数字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研室成员共同研读国家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数字化教学的政策文件,总结归纳实现数字化转型对于钢琴教学的重要价值,就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数字资源的收集等出谋划策,实现数字技术对教学工作的赋能;开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基于学生未来的钢琴教师职业发展道路,就“如何在提升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培育师德师风”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提出引入红色音乐资源、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采用真实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方法等建设性意见,实现美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在音乐教研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每学期开展教研活动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增强,有力推动着钢琴教育顺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实现创新化、可持续发展。 聘请优质专家学者,提升教研水平 学院以推动教学研讨的专业化开展为目标,聘请在钢琴教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参与钢琴教研工作,以高质量教研带动高质量教学。一方面,由专家学者开展教研主题的学术讲座,结合自身从教经历分享通过教研来精准解决钢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经验心得,鼓励教师结合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创新教研方式、基于钢琴教学的发展趋势丰富教研内容,参加讲座的教研室成员就自身在教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教研活动,观察教研室成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教学数据收集、教研流程规范、教研成果总结和应用等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教研室成员优化教研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研讨的专业化程度。 开展多元交流活动,拓宽教研阵地 学院在校内教研的基础上,通过和政府部门、其他学校各主体联合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拓宽教研阵地,实现教研成果的共建、共用、共享。定期组织音乐教研室成员前往区域其他音乐类院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了解其在教研模式创新、教研方法改革等方面作出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果,并将其有机融入学院教研工作。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实现学院和其他高校的互联互通,音乐教研室成员借助平台和其他高校的钢琴教师进行线上教研,了解钢琴教育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行业对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能力的要求变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联合梧州市万秀区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公共艺术教研室“美育之光”交流活动,对美育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下一步美育工作的开展方向,为美育元素融入钢琴教学带来全新思路。 学院借助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教学研讨工作,有力推动钢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实效的提升,所培养的人才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专业文艺团体及文化传媒机构中从事与钢琴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策划、编辑等工作,有力推动着钢琴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教学研讨为舵,培养更多的卓越钢琴人才。 (张光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