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5-04-02 星期三
识变、迎变、应变、创变、塑变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市场需求,高校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理念,敏锐地识别变化,积极地迎接挑战,灵活地应对各种变革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市场需求,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关键力量,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理念,敏锐地识别变化、积极地迎接挑战,并灵活地应对各种变革,在“识变”“迎变”“应变”“创变”和“塑变”中发挥关键作用。

  识变——洞察科技与市场动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不仅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实力,还要与业界保持紧密的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的脉搏。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通过实时监测科技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这有助于高校科研人员及时跟进国际研究趋势,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业界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的方向。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高校可以获取一手的市场信息,为科研方向选择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和预测,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方式,开展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在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与战略规划服务的同时,助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迎变——调整科研方向,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需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在科研方向上,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主动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通过设立新的交叉研究方向和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在社会服务方面,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通过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应变——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国家急需科技领域创新。其次,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科技成果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工作。再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

  创变——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等方式,开展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二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塑变——塑造未来,引领新质生产力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一要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推动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二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设立国际奖学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需求和挑战。

  (作者系东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杜宝贵2025-04-02 识变、迎变、应变、创变、塑变 2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