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要求,构建“1+2+5”育人体系,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维前导”与“设计赋能”两大专业特点,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路径,切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设计人才。 一、坚持党建领航定向,把好育人“方向盘”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心三线五融合”育人模式。学院以“培养卓越设计人才”为核心,围绕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活动平台、“工”“艺”结合三条主线,聚焦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路径,逐层递进,相互融合,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效果。在学生组织架构上,设置七个组织,以学院团委为中心,学生会为内环,其他功能型学生组织为外环,共同开展团学工作。同时,结合学校二课平台系统,从“两端三维六面”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覆盖全学院各专业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开展“工”“艺”结合特色活动,最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设计人才。学生组织是活动的组织者,依托二课平台载体,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开展活动,三线相互促进、反馈,从而形成育人闭环。 二、“五育”并举精准发力,绘制育人“施工图” “五育”并举既是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学院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淬炼五大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一是德育铸魂工程。坚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主线,开展共建式理论学习与主题党团日活动,增强学生信仰、信念、信心。依托青年大学习、学院“青马工程”,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积极开展推优入党工作,以“青马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荐优秀“青马工程”学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为学院输送了大量具有先进思想的团学骨干。二是智育固本工程。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别的各类学科竞赛,发挥科研工作对学生学习动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激励作用。立足学科,开展特色学术活动,邀请行业院士、大师进校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学术修养。三是体育强健工程。通过举办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内生动力,依托院级篮球队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四是美育浸润工程。学院团委重视个人艺术修养提升,以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基础为依托,建设美育工作室,整合教师与辅导员力量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之美,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五是劳动淬炼工程。坚持躬身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统一,将社会实践与服务河北相结合。学院组建16支实践团队前往唐山、石家庄、承德、张家口、邯郸等地,累计参与师生500余人。坚持“以知促行”与“以行求知”相统一,继续坚持“常态+特色”双通道模式,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项目,与周边社区成功组织了60余次高效有序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达2289人次。 三、健全共融教学体系,精描育人“工笔画” 依托国家一流课程“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开始打通学院各专业界限,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基础通识教学平台。课程以树立正确“三观”和职业理想为目标,以前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为抓手,从顶层引领、思教一体、社会联动三个层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达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课程运用课上启发式、课下伴随式的教学方法,养成设计意识、认知设计过程、形成初步的设计思维范式,为后续与各专业课程的衔接奠定基础。以现有教学团队与课程平台为基础,拓展校外有先进经验的企业平台,将完善后的课程体系构架、溯因推理的设计方法、产教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课程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案例资源库、设计工具库等教学配套体系,构建多元互动的课程评价系统。将课程理念由专业基础课逐步向专业课延伸,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实现由下及上的专业课程迭代,将设计思维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从入学第一课开始培养学生建立专业学习与价值塑造同向同行的意识,建立专业技术与社会需求联动、知识学习与社会服务协同的意识,建立主动关心、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为实现培养卓越设计人才的目标筑牢根基。 (舒平 李睿 孟霞 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