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使命,秉持“扎根北疆、育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建设理念,历经多年深耕细作,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明特色。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立足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厚植复合型人才培养沃土,以科教创新与社会服务双轮驱动,为蒙东地区输送了大批“懂技术、通实务、有情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会计学硕士点建设单位,会计学专业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镌刻在育人实践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一核双擎四维体系”为统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会计学专业以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核心,激活数智化转型和多元发展“双擎”动能,夯实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平台体系“四维体系”支撑,持续深化“教—研—用”闭环生态,真正实现“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论文写在草原牧区”的育人承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会计力量。 创新育人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一核双擎四维体系”育人框架,即以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教学创新和科研突破“双引擎”驱动,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国际化4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专业胜任力、文化理解力、技术创新力、职业发展力4项核心能力培养,通过构建自治区一流课程群、智能会计模块、特色课程体系,将“数字经济”“AI伦理”等通识课程内容与“智能财务共享”“RPA财务机器人”等前沿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创新开发跨学科融合等特色课程,并依托企业全周期模拟实训、“AI+会计综合实训”强化实践能力。在课程建设中,锚定“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通过编写数智化特色教材,实施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AI助教评价体系,形成“智能+特色”课程。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学生获国家级别奖项12项,建有自治区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1门,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课程1门,有应用型示范课程12门。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4年获得校级冠军,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本科组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课程思政大赛优秀奖。 培根铸魂强基 培育德技双馨会计人才 在学院教育体系中,会计学专业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在会计基础类课程里,教师通过讲解会计诚信案例,让学生明白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类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决策的关系,培养其大局观与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公益组织的财务审计,在实践中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会计学专业定期邀请资深会计从业者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这些行业专家通过讲述自己在工作中坚守道德底线、服务社会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会计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全方位课程思政建设,会计学专业培育了大批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会计人才,这些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职场中,他们将成为会计行业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了让学生毕业论文与实际工作紧密对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计学专业推行“全周期企业模拟”毕业考核改革,在内蒙古高校中实施“模拟企业全过程经营”毕业设计。由4—6名学生组建虚拟企业,依托用友新道“数字企业沙盘”系统,历经工商注册、内控优化、税务风控等12个业务环节,动态应对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变量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项目深度对接企业真实场景,形成“仿真环境+真实数据+动态决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近3年毕业设计中,6份内部控制、成本控制优化方案被企业采用,2组学生的成本控制模型在企业落地应用。毕业生入职后胜任基础岗位时间缩短40%,90%的用人单位评价其“业财融合能力突出”。学生毕业论文相关成果获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并转化为软件著作《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专业交叉融合”的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平台》。 立足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振兴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双主体、三对接”校企合作模式。与用友新道共建数智商科产业学院,将ERP沙盘实训课程升级为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实训;与智慧树开展深入合作,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堂。创新“教室即工位、作业即产品”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明显缩短。 强化学科引领 提升社会服务能级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学科引领作用和社会服务能级。会计学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立大数据会计、管理会计与风险控制、资源型企业成本控制、医院运营数据分析等特色培养方向和内容,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等自治区级以上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获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独创的“MPAcc大讲堂——业界专家进课堂”学术论坛已举办10期,有7名博士教授下基层服务社会,3名教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智库专家。专业教师主持横向课题12项,资助经费183万元。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上海等地区开展校企、校校、校地合作,成为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先进典型。2022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成功获得由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认定的自治区退役军人培训资质,进一步助推赤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 形成“双师两化四力”师资发展矩阵 会计学专业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提升教师数智化、国际化水平,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力、科研攻关力、实践服务力、文化传承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国内外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等机会,支持其参与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其科研和教学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教师出国访学、参加国际会议,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推动专业建设国际化发展。通过“双师两化四力”师资发展矩阵,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改进教学设计,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实践指导,在创新与协作中提升综合实力。未来,会计学专业将以此为依托,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教师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大幅增加。 开展国际教育 开拓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教育已成为培育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路径。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凭借ISEC项目双语授课要求,将前沿国际教育理念本土化,致力于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ISEC项目融合国际先进课程体系,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多元知识体系的魅力,拓宽知识边界。双语授课结合国内外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思维。会计学专业高度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理性分析,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剖析等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寻问题本质。 国际教育理念的融入,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更促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在首届ISEC项目教师教学创新方案评奖活动中进入全国前十名,并在最终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引,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持续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积极作为,着力打造“中蒙俄跨境会计服务基地”。与众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跨境会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去。从跨境贸易的财务结算到跨国企业的税务筹划,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成长为能直接服务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继续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前沿会计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会计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全球会计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宽国际视野。 未来,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会计学专业将继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赤峰学院会计学专业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北疆,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通过持续深化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在履职尽责中彰显边疆高校的使命担当。 (张笑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