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星期三
西华大学
面向汽车“新四化” 探寻专业群育人新路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向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以下简称“新四化”)发展趋势,西华大学在具有长期办学历史的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创办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有机融合,形成了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成立并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同时,学校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智造高地产教融合,建设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普通高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致力于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人才。

  西华大学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按照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目标,努力创新“扎根地方、面向产业”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群建设方向,致力于创设“校企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业交融”的学习体系,为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发展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建设“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经过近20年的教学实践,西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校企融通,协同育人,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

  西华大学以“校企融通”为核心,依托“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平台,构建管理架构和运行流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优势,与共建企业深度联动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管理实践基地。通过教学质量反馈和专业满意度调研,形成专业建设持续提升有效机制。与40名外聘教师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环节的深度互动。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有效满足了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切实破解人才培养瓶颈。

  面向汽车产业变革,重构课程体系

  聚焦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建设需求,经过多轮迭代优化,形成了成熟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工程实践学分、设立微专业课程等举措,构建开放、灵活、共享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和选择机会。以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级别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车辆工程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为基准,依托共建企业资源,开发了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分解形式的50余个教学案例,覆盖近10门课程,部分案例已转化为教材核心内容或纳入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全面重构,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难题,引领新能源汽车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标准迎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

  西华大学携手四川省内汽车骨干企业,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打造了一批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的产业实践基地。创新性采用多元教学手段,以50余个工业级实验项目为载体,搭建了专业群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平台,年均接纳学生400人次,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联合实验室形成的实验项目可开放共享给其他相近专业,其重构实训方案和条件的模式也为其他项目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托联合实验室平台,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协同研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论文发表、共同申报奖项等,实现了成果的初步转化,有效破解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畅通校企联动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构建畅通高效的校企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联合共建实验室、产业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聚焦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活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深走实,带来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联动机制的建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的难题。

  西华大学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以汽车产业“新四化”为引领,以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为牵引,在宜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专项支持下,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彭忆强 蒋珍菊 黎青松 李平飞 孙树磊 武小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面向汽车“新四化” 探寻专业群育人新路 彭忆强 蒋珍菊 黎青松 李平飞 孙树磊 武小花2025-03-26 西华大学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