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通过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根据特色产业需求,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坚持“一体贯通、高效协同”的方针,构建了覆盖宁波市的“新农人”培育体系,精准培养了一批有先进理念、有过硬技术、有经营头脑、有带富能力的现代“新农人”。 集聚政校企多方资源,构建“新农人”培训平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早在2020年下半年,宁波市教育主管部门就牵头成立了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港(以下简称“培训港”),整合了宁波市35所中高职院校、125所成人学校等优质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资源,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为培训港的运营管理主体。为了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港联合宁波市农业农村部门等打造了宁波市现代农业培训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实施“1+2+3+N”运行机制,即“1个平台+2个网络+3支队伍+N个农民培训基地”。“1个平台”是指打造农民培训平台,开发“知行港”微信小程序,打造现代果蔬、水产养殖、园林园艺、中草药种植四大“新农人”培训专区,实现在线选课、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品牌培育等“一站式服务”。“2个网络”是指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建立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与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成校”)“职成协同”培训服务体系。“3支队伍”是指组建培训专家技术团队(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当地“土专家”)、驻村“双联络员”团队(成校教师、村书记)和驻村跟踪服务团队(涉及科技帮扶、电商直播、艺术乡建等领域)。“N个农民培训基地”是指打造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及创富学院,为“新农人”提供现代农业的实习实训。纵向上,平台实施“一心多点”培训布局,以宁波现代公共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运营主体,在宁波市的院校机构建立164个培训点,围绕“新农人”培育,构建“项目开发—课程建设—技术服务—评估验收—推广辐射”推进模式,将“新农人”培育精准落到实处。 围绕特色产业需求,精准开发农民培训项目 依托四级农民培训网络,平台联合各镇农办、农技专家、农科院所专家、“土专家”及成校教师等,组建蔬菜、果蔬、水产等七大类乡村振兴产学研联盟。依托联盟资源成立32个农民培训项目开发小组。开发小组通过走访调研“农户+产业协会”,精准把握农民培训需求,设计开发“新农人”培训项目。 平台联合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大学、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打造现代果蔬等四大“知行港·‘新农人’培训专区”,引入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接农户需求,协同开发市场化、紧缺性的农民培训项目。 平台通过专家“研讨+论证”,开发紧跟产业走向的培训项目及方案。建立培训项目专家论证机制,通过开展项目专家论证会,设计年度现代“新农人”培训实施方案,突出“理实一体”,确保培训绩效。 实施定制化培训,构建乡村共富“特色村” 创新“职成协同”服务乡村振兴机制,铸就教育助农高效育人的能量场。培训港针对乡村共富过程中缺项目、缺资源、缺人才等问题,围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先行市创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宁波市“职成协同”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工程。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对接、资源引进、跟踪服务,已促成职校、成校、试点村协同共建项目38个,形成“职校引入专家技术支持、成校精准培训跟踪服务、试点村组织夯实建设保障”的三方协同机制。职校校长、成校校长、村书记、农村合作社骨干、专业导师、农技专家、营销团队等一起组建“职成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围绕定点村庄特色农业、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迫切发展需求,在实地调研村庄的基础上,为试点村提供乡村振兴建设方案,整合优质资源开展特色农技培训,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研训赛育”赋能机制,提振乡镇成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培训港以提升宁波市乡镇成校服务能力为核心,聚焦科研项目引领、人才培训赋能、大赛创新驱动、项目培育孵化,组建了由宁波市成教特约研究员、成教信息员、农技专家讲师、直播电商导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形成了“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基础、以大赛为平台、以培育为旨归”的成教“研训赛育”一体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实践证明取得显著成效。其中,2024年“共富杯”宁波市终身教育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创新了产教融合培育乡村本土电商人才的新途径。通过搭建直播竞赛平台、组织赛前培训、实施项目路演、进行团队实景直播,实现了大赛“产学训育”一体对接。通过在各类平台上直播展示乡村文化与农特产品,共计带来400余万的播放量,在线观看人数达20余万人次。 提升培训实效,打造“新农人”成长“快车道” 培训港秉承“项目做什么,学员就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理念,围绕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营销的迭代升级,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依托平台,通过优秀基地遴选、“职成协同”项目共建、农民培训重点项目孵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合作打造一批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依托实训基地,采取“学校授课+基地实践”“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跟踪服务”等培训模式,提升农民培训的实际成效。在此基础上,建立“驻村导师工作站”,创新“技术导师制”,在农民培训结束后,通过组建微信群、开通专家热线、邀请专家下村指导等方式,引导农民在导师的引领下开展具体业务咨询指导,帮助农民实现学以致用,让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农民的财富。 近年来,宁波市打造培训港精准培育现代“新农人”,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成果突出,培训港在推进宁波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7.2万余人次,培育了一批有先进理念、有过硬技术、有经营头脑、有带富能力的现代“新农人”,打造了一支拥有近2000个科技示范户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成为助力宁波市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的生力军。 同时,依托培训港,打造了宁海县越溪乡南庄村的“渔耕南庄模式”、奉化区江口街道周村的“共富村模式”、奉化区方桥街道上三村的“水墨荷韵模式”、鄞州区塘溪镇施村的“网红村模式”等一批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同时,通过各类培训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9.11亿元。 以培训港为依托培育现代“新农人”,是宁波市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培训港正为“新农人”成长铺就坚实道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未来,随着培训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新农人”,助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付娴 汤海明 张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