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高铁站的安检口,15岁的陈莹莹盯着传送带若有所思:“每次看到干净的行李箱被黑色橡胶履带污渍蹭上,心里就难受,能不能设计一种清洁装置?” 这个灵感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乡村学校科创实验室里化为现实。在集团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刘志伟的指导下,陈莹莹研发的安检机智能清洁系统,融合灰尘感应、智能清洁和人工处理三种功能,在阳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得一等奖。 这样的蜕变故事,正在阳西教育集团6所乡镇中学里依次绽放。这个曾经在阳江市教育生源长期垫底的乡村教育集团,近半年竟有超过100人次师生获得县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学生获奖科创成果呈“井喷”之势。这群山海间的乡村师生,正通过刘志伟倡导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以下简称“创知教育”)探索着科创教育的特色之路。 突围:教师变身“创新导师” “我不会、我不懂、不知道。”回忆起2024年秋到程村学校调研的场景,刘志伟记忆犹新,面对“是否开展过科创教育”的询问,教师陈明潮的“三不”回答,折射出乡村科创教育的现实困境。 “守着金山不自知。”刘志伟用这个比喻形容当时的困局,“阳西盛产荔枝、程村蚝,孩子们从小看着父辈改良品种、创新养殖,却没有教师教他们把这些经验转化为创新思维。” “以前觉得科创是高大上的事情,其实科创就在我们身边。”在刘志伟指导下,陈明潮逐渐成为学校的科创导师。他带领学生研发的“基于Arduino的文件及通知智能收发系统”,不仅获得市县创新大赛“双料冠军”,更解决了乡村学校通知传递效率低的痛点。 在刘志伟看来,师资是创知教育的基石。他通过专题讲座、项目指导等方式,引导教师用创新育人思想武装头脑,做“创新导师”,努力教好“知识”这本大书,教好“创新”这本活书。 阳西教育集团创知教师培养的“三情机制”更显匠心,用深情的引领机制锚定教育信念,以真情的驱动机制激发创新动能,借融情的凝聚机制培育育人生态。教师们以深情为锚,将创新报国的信念熔铸进课堂;用真情驱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创新的温度;借融情凝聚,构建“人人都是创造者”的成长生态。 “给好苗子阳光,给好点子雨露,创新之树自会成林。”刘志伟组建了阳西教育集团创知教育骨干团队。20位教师组成的“创新播种队”,在各自学校施展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创新养分的“炼金术”。 创知:创新课程点亮学生创新星火 “创知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硬件资源的比拼,而在于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创新。”刘志伟介绍,集团构建了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创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如同春雨渗入泥土,滋润着乡村孩子们的心田,催生出他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萌芽”。 “在学校的创造课中,我学习到了缺点改进法,通过分析现有物品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使功能更完善。”在刘志伟指导下,学生陈莹莹积极参与实验项目。 教师唐鹏带着学生,发明了光感自动控制系统,把呆板的机械灯变成会“看天色”的“聪明灯”,“以前觉得科创是大城市学校的专利,现在发现田间地头都是创新素材”。 创新不是实验室的专属,乡村处处是课堂。阳西教育集团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推进找一找、做一做等“10个一”教学范式,通过“小创意、小点子、小探索、小发现”等,让学生享受创新的过程和快乐。 目前,阳西教育集团打造了基础型、拓展型和创造型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夯基,拓展型课程壮干,创造型课程繁枝。其中基础型课程包括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拓展型课程包括发明创造等,创造型课程包括智能造物等,让创新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自然延伸。 三个维度的课堂学习评价,如同为创新幼苗安装了三重生长监测仪。首先关注思维突破性,以能否形成独立见解作为意识萌芽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为转化机制,通过创新手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金点子工具实时捕捉合作学习中的思维碰撞轨迹;最终通过成果反哺机制,以可视化的创意设计、数据化的问题解决方案等实体化成果,验证学生知识迁移与实践转化能力。 燎原:创新火种照山海 为激发师生创新热情,阳西教育集团主动与县市科协联系,举办多元化竞赛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创新活动,启动阳西县和阳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场展评。集团还通过表彰奖励制度化,定期对优秀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的新风,不断带来惊喜。阳西教育集团在县、市、省和全国科技创新类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新者,我们要做的是点燃火种。”望着实验室里专注项目的学生们,刘志伟道出初心。未来,阳西教育集团将继续以创知教育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变革之路。通过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乡村孩子的创新潜能,助力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薛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