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3-24 星期一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三位一体”锻造“智”造匠才

  科达国际工匠班“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复盘会

  在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顺德园区工厂内,橙红色机械臂正按照预设路径持续挥舞。在这些即将销往全球的智能设备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职院”)智能机器人专业准毕业生叶朝峰手持平板电脑穿梭其间,屏幕上的代码与跃动的机械装置,构成虚实交织的科技图景。

  “系统参数校准需要调用Python脚本和视觉识别算法,在学校打下的编程基础让我能快速定位问题。”叶朝峰在“真刀真枪”实践中收获真经验。这名“00后”已收到库卡正式录用通知,2025年6月毕业后,将担任移动机器人业务海外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

  这背后,是佛职院十年磨一剑,培育“精操作、懂数据、善协作、能创新”复合型匠才的生动写照。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奋进的壮阔征程中,学校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脉搏,始终坚持新产业引领新专业,强专业支撑强产业,打造大国工匠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近7年累计为大湾区输送超万名智能制造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需求导航,绘制智能制造人才能力图谱

  在广东省佛山市美的智能工厂,原本忙碌的生产线上,传统机械操作工身影渐少,取而代之的是有序运行的智能设备。这折射出佛山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作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佛山这个“万亿工业大市”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泛家居、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佛山制造业的“王牌”,借助“数改智转”,撑起了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基础更是关键。然而,佛职院智能制造学院通过与一汽—大众、科达制造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交流,发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2022年智能制造调研显示,73%的企业因设备自动化升级,对运维人员技能要求大幅提高,传统机械操作工需求下降32%。

  在佛职院与科达制造的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给学校算过一笔账:企业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数据、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培养模式下,应届生需6个月岗前培训,成本超6万元,且流失风险大。

  人才培养匹配岗位需求缺乏适配度,学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育人之间、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

  “人才链与产业链要同频共振,就必须促进产教融合。”在佛职院校长黄健光看来,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服务制造业“数改智转”的复合型匠才,是新时代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体系完整、高新技术企业众多,推进产教融合具有先天优势。佛职院深入调研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际需求,创新职业能力分析法,将岗位需求拆解为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坐标,构建了“多元多维”的岗位能力画像。

  基于这一画像,佛职院智能制造学院根据国家所倡、广东所需、学院所长,落好产教融合这关键一“子”。学院着力探索和实践“精准适配、平台支撑、科教融汇:‘湾区智造’复合型匠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匠才育人体系。

  “精操作是根基,懂数据是核心,善协作与能创新决定发展上限。”黄健光介绍,学校基于此创新构建“332”匠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三化”课程体系,职业知识、技能实训、岗位实训三阶段育人过程,以及考核对接项目、技能对接专项能力评价的双轨评价机制,真正为企业培养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的工匠型人才。

  产教融合,在育人模式上精准适应产业数智化

  在科达制造陶瓷智能工厂,佛职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周军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运用着在学校学到的与机械等相关的知识技能。作为“科达工匠班”学员,他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大二起进入企业完成四段式实习,前三个阶段以学习为主,第四阶段真正顶岗。“企业师傅手把手教设备装配中的技巧,在工作中都太实用了。”周军说。

  为了给复合型匠才培养筑牢根基,佛职院汇聚优质资源,与科达制造、一汽—大众等企业合作开设“科达工匠班”“订单班”,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教学,将企业实际案例与技术融入课程,把产业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技术。

  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鹏发现,在资深企业导师指导下,工匠班学员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内学习,不断刷新知识储备,成长迅速。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榫卯的有效黏合。”黄健光的比喻,在学校“六互”型产科教协同育人体系改革中具象呈现。学校融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共治、利益绑定”的协作模式,实现校企“课程互通、师资互聘、学员互培、基地互建、项目互研、利益互享”。

  校企的深度融合,凝结在一份特殊的“匠才导航图”里。翻开这份涵盖127项技能点的《工业机器人运维工程师能力图谱》,从基础的机械制图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每个模块都标注着对应的企业技术标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模块,为学生描绘了攀登专业高峰的路线图,指明了专业技能提升方向。

  近年来,佛职院以岗位能力画像为出发点,融入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和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建立“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映射知识图谱”。学校还搭乘教育数字化战略东风,创新打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两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为智慧引擎,重塑技能人才培养新形态。“两库一平台”实时纳入企业新技术标准,年均更新30%内容,为学生装上了知识的“更新引擎”,提供紧跟行业前沿的知识储备。

  校企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在学校占地1000平方米的库卡机器人培训基地持续发酵。这个由政校企三方投入1293万元共建的实训平台,引入企业实时生产数据,实现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同步。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磨砺本领,体验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掌握设备与工业软件的联动逻辑,培养“精操作”能力。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炉火”中,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炼铁成钢”。学生可掌握企业急需技能。同时,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管理模式,沟通效率提升40%,养成6S现场管理习惯,对行业认知更为深入,入职培训周期大幅缩短,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科教融汇,变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

  在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科研实验室,佛职院教师刘修泉博士带领的团队,攻克工业机器人自动码垛控制系统的技术难关。这项横向课题经过系统化拆解,已形成17个教学模块,融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研发现场转化为教学现场,让学生提前进入技术创新‘主战场’。”刘修泉的教学转化报告显示,课题涉及的运动控制算法、视觉定位系统等核心技术,均已转化为可实操的教学案例。

  佛职院智能制造学院的教师团队里,像刘修泉这样“双师型”博士、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超过50%。学院构建“专业教师—企业技师”双向流动机制,实施“333”培养计划:30%教师在合作企业挂职技术岗位,年均挂职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与流程;30%企业技师参与教学标准制定,将企业的新技术与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为教学注入产业的“新鲜血液”;30%校企联合攻关横向课题,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科教融汇的“秘密武器”在制度层面得到固化。佛职院智能制造学院推进“科研项目课程化”改革,要求教师申报横向课题时,同步提交《教学转化可行性报告》,明确可拆解的教学模块,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科研“战场”。目前,学院已将63项教师横向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累计开发217个实训项目,更新43份课程标准。

  科研项目的“真刀真枪”,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学生们既在实验室推演磨炼,又深入车间调试设备参数,这种“双重战场”的历练,锻造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复合型工匠。得益于参与刘修泉的科研项目,叶朝峰在科研实践中淬炼真本领,获得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高职组)一等奖。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数据图谱清晰可见。黄健光给出一组数据,近7年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50多次。供需两端高度契合的思路,保障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近7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大幅提升,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意度达98.47%,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专业相关度、月收入、就业满意度等显著提高。

  为推动职业教育共同富裕,佛职院基于教学成果,建立“共享共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学院建设的国家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资源库,已惠及全国四千多所院校及企业,累计访问量突破1.15亿次。成果在60多个全国会议和国培项目中交流和展示,并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等地区10余所职业学校推广辐射,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成果依托各联盟院校的“鲁班工坊”“功夫工坊”等交流平台,积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用推广,服务职教“走出去”。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佛职院将把“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行动。学院将持续深化“数智工匠”培养模式,为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中国智造”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刘志刚 黄卫庭 梁柱 夏冬梅 董俊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三位一体”锻造“智”造匠才 刘志刚 黄卫庭 梁柱 夏冬梅 董俊华2025-03-24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2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