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星期四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新媒体技术赋能 提升德育实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媒介正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海量的、碎片化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度更高的、信息传播自由的新媒体也可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提升德育效果。为此,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思政课堂,并搭建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营造和谐校园育人文化,多管齐下,全力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效果。

  以新媒体技术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新媒体技术正在推动教学手段、方法、内容、模式乃至体制和观念的全方位变革。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抓住这一趋势,将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抓手。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学院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陆续启用了学院网站群、OA线上办公等,形成了涵盖全院行政部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学院还与北京蓝墨大数据技术研究院签约,设立全国外经贸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运用云班课教学为教学诊改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学院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国际职业标准、职业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等,如德国凯宾斯基酒店、酒店财务管理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3个国际职业标准,西班牙、美国、德国等12本职业教材和3门网络课程,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俄语版、日语版)数字化教育资源等,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教学内容,也提升了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推广在线教学平台。学院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支持师生进行线上互动、作业提交、考试测评等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习体验。

  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思政教学

  思政课堂是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院在充分利用校园智慧化设施、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大力加强“互联网+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思政课堂。

  一是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德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德育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开放课程、微课、慕课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多批次的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云教材的立项和验收。

  二是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学习权威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再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学到的内容进行转化。例如,学院组织思政部全体教师参加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2024年集体备课会,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使思政课教师通过集思广益、明确重点、突出难点、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等方面的探讨和交流,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三是鼓励教师学习新媒体技术,如视频制作、网络直播等,通过打造特色微课,贴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学院思政部开展的“XR数智足迹地图”助力长征精神专题实践课,依托“XR数智足迹地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踏上长征之路。其中,线上课堂通过虚拟场景重现长征中的关键历史节点,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红军战士的不屈意志,并在虚拟世界中与历史人物互动,完成知识问答与挑战任务,进一步加深对长征精神内涵的理解。线下课堂则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与分享。教师结合线上实践数据与学生的感悟,引导大家思考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意义。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再如国际商务系师生参加抚宁区台营镇庙岭沟村的侯氏果品直播团队“杏”福生活专场助农直播活动,面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荐台营的特产——庙岭沟红银杏。直播过程中,师生对庙岭沟红银杏进行了生动翔实的介绍,积极与网友互动,加上产品质优价廉,不仅赢得了粉丝朋友们的连连点赞,还取得了喜人的销量。此外,国际商务系还在黄油桃、苹果、鸭梨等果品成熟季,持续开展专场助农直播活动,通过电商平台广泛推介销售台营镇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台营镇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搭建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

  德育工作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把工作做在平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道德素养,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为此,学院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学院已形成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QQ群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网络,各平台同时运营,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媒介获取学校各种管理资讯,如选课信息、教务通知、图书馆信息、放假信息等,完成缴纳学费、招生简章等各种流程,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德育活动,提高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

  例如,学院多次组织举办面向全体师生的网络文化节。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文化节主要征集微视频、微电影、动漫、摄影、网文、公益广告、音频、校园歌曲等作品,面向教师的网络文化节主要征集网络文章、优秀工作案例、优秀微课、优秀新媒体作品等,围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旋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推动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不断强化守正创新,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学院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及媒体矩阵展播推送,并推荐参加河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相关项目的评选。

  再如,学院与北戴河新区联合开展“网络安全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网络安全领域专家为师生们现场讲授网络安全知识、常见网络威胁及防范技巧、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志愿者们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张贴“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宣传海报、发放《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手册》,并动员师生关注“河北网信”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答题。竞赛题目紧密结合实际,涵盖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常见网络诈骗手法、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使全院师生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学院还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新媒体信息发布简单、传播力广,可以延伸校园文化的功能,为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助力。因此学院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配合新媒体矩阵的组织和宣传,积极营造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开展“赏红色电影,筑信仰之基”观影活动、“新航扬帆起 青春颂祖国”合唱汇演活动、“红色精神”演讲比赛、红色思政舞台剧《一生跟党走》《平原上的白马女英雄》《扎根大山的希望之花》《我用一生守护你》《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展演活动等,围绕着党的光辉历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红色革命圣地等内容,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打造“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将思政教育与艺术表演深度融合,以艺术之美浸润时代新人、激励报国之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共赴文化盛宴”活动、“赵氏手缕编”文化艺术体验活动、“体验端午,浓情粽香”包粽子活动以及“遇见非遗剪纸”系列科普活动等,邀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剪纸艺术传承人、北戴河文化馆图书馆馆长等嘉宾开展讲座和技术展示,以及开展相关知识竞赛等,极大调动了师生参与的兴趣,激发了师生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的兴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院通过开展“点亮生涯之路”系列活动、学生团干部开展素质拓展系列活动等,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让新生在汲取经验中明晰方向,在榜样引领下坚定信念,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在社会责任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开展“节俭断舍离·心意再循环”跳蚤市场活动、“节约粮食”宣誓大会、“爱惜粮食,画我生活”主题手抄报比赛及“高铁安全你我共守”社会公益活动等,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更强调了节约资源、服务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深刻体会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并将所学回馈给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兴趣爱好及体育竞技活动方面,学院通过开展羽毛球、歌唱、舞蹈等竞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充分展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促进了校园美育内涵的深化。

  (史露露)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1新媒体技术赋能 提升德育实效 史露露2025-03-20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