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培养‘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竞教协同”为核心的“四维协同”创新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环境类创新人才。 党建引领 同频共振构建教学改革新生态 学院党委紧密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教学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党建与教学同频共振。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党支部,选派周利教授赴新疆喀什大学支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发起“慕课西行”活动,获批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选派谢经良教授赴青海省玉树州挂职,联合成立“三江源生态环境研究院”,服务两地师生教学实践;胥梦晨副教授获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所在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刘龙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荣获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称号,所在党支部获批“健康环境与低碳能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赋能 数智重构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课堂教学革新路径,以协同共进激活教育内生动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教师—课程—技术”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依托教师科研优势构建知识传递的接力模式,实现学术前沿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耦合。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混合式教学矩阵,将知识图谱与虚拟仿真融入课程设计,形成“数据驱动—精准反馈—迭代优化”的闭环系统。建立包含诊断性、形成性、增值性、终结性评价的四维立体评价体系,通过智能画像技术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发展的全过程监测,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通过数字赋能,学院建设了24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3门知识图谱课程以及1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获批2门国家一流课程(3门课程被推荐参评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9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以融合创新培育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虚实融通、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构建覆盖专业群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用平台打通“基础操作(线上模拟)—综合训练(虚实交互)—创新设计(实体验证)”的进阶链条。 产教融合 需求导向催生协同育人新机制 重构基于双链耦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遵循“产业需求牵引—教育资源赋能—技术创新驱动”三螺旋发展逻辑。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专业集群—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育人体系,形成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双向赋能的战略格局。校企双方通过共建智慧化实践基地实现资源要素的集成创新,依托“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建设,促进产教资源的知识流动,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枢纽。 依托与北控水务集团共建的“绿色低碳环境技术”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了38个产学研实训基地,校企联合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学生就业对口率提升至92%;联合北控水务集团等企业开发7门产教融合课程,孵化学生专利15项,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12个,节约治理成本超3000万元。2024年,被推荐为国家教育部门校企供需对接典型案例。开展了“企业、行业、学校”多位一体育人的教学改革探索工作,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构建了“协同助力·智慧赋能·多元驱动”的新时代产业人才实践育人体系,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20余所高校推广。 竞教协同 能力牵引创新人才培育新范式 着力打造“一心、两端、三阶、四级、五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帮扶平台、分年级做好学生培养、设置多级项目培养模式、走好全年五步闭环战略。建立导师信息库与学生项目库,实行双向选择机制,促进师生结对,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室工作,以科研实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结合竞赛与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效应,助力实现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院参加科创比赛人数2700余人,申报科创项目入库数383项,参与学生覆盖面达73%,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获“挑战杯”国赛金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驱动“数字技术赋能、产教深度融合、竞教协同育人”“三驾马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研室获评省级基层教学组织。学院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输送了1200余名技术骨干,将教改经验推广至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面的优异成绩以及在服务社会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刘长青 刘龙 焦红良 隋学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