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星期五
张家界学院
多维发力 创新构建“大通识”教育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张家界学院以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大通识”教育理念、体系、模式与路径进行系统构建与探讨,形成了独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大通识”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打造“矩阵式”通识课程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矩阵式”“一核心、四维度”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推行通识教育。2010年,张家界学院通识教学部成立,2024年改制为通识教育学院,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且富有成效的通识课程体系。

  “一核心”是指以张家界学院校训“求真、向善、完美,有才、有德、有趣”中的“有才、有德、有趣”为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从实践活动到校园文化营造,学校都以这一核心理念贯穿通识教育始终。“有才”要求学生能主动汲取专业知识、运用多元技能进行实践;“有德”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在学术与职业领域有所建树,更要在社会生活中传递正能量;“有趣”倡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与自我。“有才、有德、有趣”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同时致力于让每一名走出校园的学子,都拥有扎实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有趣的灵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维度”是指学校基于“课程育人、赛考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四维度”育人目标,确定“大通识”的课程体系,解决学校“求真、向善、完美”的通识教育问题。依托“课程育人”维度,秉持“德才并蓄”理念,构建全面、系统的通识课程体系,解答“求真”的通识教育问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与品德基础;借助“赛考育人”维度,以个性赋能为导向,让学生在学科竞赛、考证和考研中明确方向,实现“向善”追求,提升个人素养与能力;通过“活动育人”维度,推动学教互促,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引导学生向“完美”努力,培养综合素养;立足“环境育人”维度,凝聚多方力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高效课程管理,全方位支持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模块式”通识课程模式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模块式”通识课程模式,打破传统课程的单一结构,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确立通识课程地位、合理划分课程模块、拓展通识课程供给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确立通识课程地位。2010年起,学校全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精准规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架构及开设标准,提出并坚决落实通识课程学分占比不低于30%的要求,从育人机制层面稳固通识教育根基。

  二是合理划分课程模块。紧扣通识教育目标,对课程的性质、数量、结构进行整合,优化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与专业紧密关联的通识课程,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地重新分配学分,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学生选课偏好,全力实施“必修+限定选修+自由选修”的“模块式”通识课程模式,彰显“大通识”育人理念。

  三是拓展通识课程供给渠道。学校通过课程转型升级、自主开发以及外部引进等多元途径,推动10余门公共基础课程向通识课程转型,组织优秀师资团队精心打造30余门通识课程,精准引进30余门优质在线通识课程。同时聚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列微课、优质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开设“天问论坛·通识教育名家”系列讲座298场,成功构建通识课程资源库,充分满足学生通识教育普及需求与个性化选修偏好。

  促进教学相长,拓展“交互式”通识课程教学维度

  教学相长与“交互式”教学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基于教学相长理念,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能从学生的反馈里获取新观点、新需求,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此,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紧扣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精准对标人才培养目标,秉持“大通识”教育理念,全力推进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交互式”通识课程的实施。

  一是根据学校专业多元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综合特点,聚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需求,全面推行分层、分类、分项教学,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进程,使教学组织方式更加开放灵活。

  二是构建基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维立体”通识课程育人模式,打造“课程育人、赛考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四维度”育人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通识与专业结合“四线联动”,并深度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发挥通识教育的夯基固本作用,让多维课程联动更加紧密高效。

  三是针对选修课程以及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必修课程,创新引入了试听试选机制。这一机制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专门的学习平台上自由地进行课程试听、自主选课,并且能够便捷地完成视频学习、作业提交、讨论交流、考试测评等系列环节。

  四是摒弃单一的学业成绩导向,转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考核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不同的学业基础,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主地掌控学习进度与方向,让学习更合理。

  联动多方力量,提升“精准式”通识课程管理质量

  张家界学院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校从多个方面精准提升课程管理质量。

  一是健全管理组织与制度,夯实课程管理根基。学校设立通识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出台《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完善组织架构,按制度推进落实。

  二是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丰富课程供给内容。学校积极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鼓励学校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组团开发通识课程,通过“一课多师”“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共同打造一批高质量、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共享通识课程。同时紧密结合专业要求,定制开发通专融合、具有鲜明职业指向的通识课程,积极推动专业基础课程的通识化转型,并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通识教育资源。

  三是提升网络运行协同效能,优化课程学习体验。学校为适应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搭建了功能完善的通识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了选课、反馈与交流的一体化服务,显著提升了通识课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张家界学院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资源,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审美和创新能力等有机融入“大通识”教育。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张家界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发展特色,不断优化“大通识”教育体系。

  (倪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多维发力 创新构建“大通识”教育体系 倪磊2025-02-28 张家界学院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