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5-02-28 星期五
厚植科学教育沃土 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重庆市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双减”工作部署,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印发《重庆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人人、素养导向、因材施教,构建“市区校联动、校家社协同、大中小贯通、教科研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目前,重庆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科学教师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教资源有效整合,育人成效显著。

  做好全域谋划,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科学教育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需要大中小学共同发力、校家社协同培育。

  强化全面系统部署,建立联动工作体系。重庆市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建立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探索“政府—基地—学校—社会”四方协同、“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实验区(校)”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保障信息通达、交流高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在全市遴选235名专家组建专家研究团队,研制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评价量表,开展全覆盖式调研,把脉关键问题。重点强化对全市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32个实验校的日常指导和综合评定,确保指导科学、评价有据。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区县政府部门教育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搭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交流平台,凝练科学教育典型经验。“重庆南岸区坚持同频共振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庆永川区念好师资‘三字诀’ 锻造科教‘动力源’”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厘清三重改革逻辑。科学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潜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庆市探索形成了“以学生成长为旨归、以教育过程为侧重、以整体治理为原则”的改革逻辑和实践路径。以学生成长逻辑明晰学段定位,小学段重在启迪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初中段重在拓展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高中段重在提升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教育过程逻辑搭建培育框架,为学生提供长周期、全过程学习支持。以整体治理逻辑构建协同系统,畅通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衔接通道,践行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干、家庭主责、社会主推的横向协作模式。

  把握科学改革方法,实施三项重点行动。科学教育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既要从系统思维、整体战略出发进行全局谋划,又要尊重和激发基层探索的实践智慧。重庆市坚持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确定“方案共研、学生共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基本思路,提出实施科学教育三项重点行动,即校内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行动和科学教育改革衔接专项行动。同时,鼓励区县、学校在顶层设计框架内因地制宜、百花齐放,边实践边完善。渝中区创新打造“区域—教育集团—中小学校”“三级教研共同体”,探索科学教育“集智备课”教研新模式。大渡口区提出“3科驱动、5法联合、6课联通、4馆联动”的科学教育“3564”模式。

  聚焦要素融合,发挥学校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渠道。针对科学教育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重庆市聚焦关键要素,走好科学教育“最后一公里”。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精品课程供给。重庆市严格落实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开好中小学课程。修订完善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科学类课程课时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支持各区县、学校立足自身特色,并结合科学发展前沿,构建分层分类、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科学学科专家、教育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师共同研制重庆市科学课程建设指南,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联合开发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创新实践课4个类群,认定145门重庆市级科学教育精品课程。探索形成现代科技成果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机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开发“‘盐’之有味”“‘煤’飞色舞”“这就是页岩气”等科学教育特色课程,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溱州中学融合刺绣和竹雕等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劳动+科技”课程。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加强科学教育研究,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卓越课堂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全面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按照学段差异,在小学段主要探索基于意识启迪的课堂教学,在初中段主要探索基于思维拓展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在高中段主要探索基于能力跃迁的创新实践教学。持续举办重庆市创新教育优质课大赛暨项目式教学优秀课程评选活动,遴选150节国家级别科学学科精品课程、400节重庆市级科学学科精品课程。设置专项经费用于重庆市创新实验室和科学课程实验室建设,鼓励学校建设跨学科教学实验室,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提高学生探究自主权。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暨创新实验操作活动评选,遴选50节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精品课程、300节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提升科学课程作业设计水平,评选500个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优秀作业设计。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体验“选择主题—凝练问题—开展研究—整理资料—研究展示—研究评估”的科学研究过程,立项近600个重庆市级学生研究项目。

  完善科学教研体系,提升教师科学素养。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形成“重庆市—区县—校”三级科学教育教研体系。加强区域合作,2024年倡导并成立“京津沪渝教育科研协作体”。做好科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渝高校实施“国优计划”,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范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大中小学组织“国优计划”导师培训、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设计水平。发挥科学教育名师领头羊作用,建设10个重庆市级科学教师名师工作室,培养100名工作室学员。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等学校通过送教下乡、结对帮扶、远程协助等方式提升薄弱地区学校科学教师素养。

  实施有组织的科学教育,强化科教资源融合与多方主体协同

  重庆市整合各级各类优质科教资源,统筹实施有组织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形成多主体协同推进的良好育人生态。

  建立科教资源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重庆市科技行政部门、重庆市科协多部门的协同支持下,认定359个重庆市科普基地、239个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52个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建立全市科教资源库,遴选200余门科普研学精品课程和40余条科普研学精品线路。用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确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为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高中)培养基地,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科研项目450个。优化科技类场馆科普资源利用方式,遴选认定重庆科技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等25个场馆为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小学、初中)合作馆院,探索“走进来”和“进校去”两种模式,通过馆校结合、家庭和群体学习、个体参观体验等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搭建创新育人平台。在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重庆市科技行政部门、重庆市科协多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依托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搭建多样化、创新型育人平台。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每年选拔约30名学员,走进重庆大学,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贯通实施中小学“雏鹰计划”,实现“百千万”培养规模,即每年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热爱科学、学有余力的1万名小学雏鹰学员、1000名初中雏鹰学员、500名高中雏鹰学员,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时间和节假日进入培养基地,进行1—2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实施“科创渝苗”计划,推动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建立“人人可用、时时可用、处处可用”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科学教育资源100万条。

  实施品牌科技项目,助力创新人才成长。探索品牌科技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机制。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重庆市科技行政部门、重庆市科协、团组织等联合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高校科学营、院士专家校园行等品牌活动,2024年,共计组织100余名院士专家深入500余所中小学举办科学报告等670余场次。引导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渝州行、科技列车渝东南行、科普班车进区县等活动深入265所乡村中小学校,服务1.5万余名学生。每年举办重庆市青少年创新教育大会,邀请院士专家、教研人员、学校师生等千余人参会,围绕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主题交流分享。每两年评选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30人、提名奖30人,每年举办中小学科技节活动,评选表彰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和科技小能手60人。严格科技竞赛管理,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持续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重庆赛区萌芽赛道选拔赛等品牌赛事,每年为数万名中小学生提供展示平台。2024年,重庆市30名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登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全国决赛舞台。

  (杨颖 刘勇 李九彬 刘冰 姚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厚植科学教育沃土 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杨颖 刘勇 李九彬 刘冰 姚勇2025-02-28 ——重庆市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