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校的创新资源,锚定光纤放大技术。”作为“华云光远”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研究生郑国茂带领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致力于突破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产业化环节。 团队创新实践的行业价值,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得到验证。路演现场,郑国茂从产品特点、创新意义、社会价值等维度,系统阐释了光纤放大技术的应用前景,最终斩获金奖。 由于在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等多方面成绩突出,他所在的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在该校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得“进步奖”。 创新激励机制:以进步指数激活发展动能 “学校评选‘进步奖’以来,学院的教职工就力争上游,想要‘好上加好’。”在该学院相关负责人看来,“进步奖”激励学校更多二级单位在特色建设等方面扬长补短,弯道超车。 近年来,华南师大强化关键指标增长情况评价,设立关键指标增长系数和进步奖。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绩效完成情况,在初评等级为“良好”或“合格”的教学科研单位中,设置1至2个“进步奖”,奖励进步特别突出的单位。获得“进步奖”的单位,在二级单位绩效考核中的最终等级,还可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努力用好评价‘指挥棒’,探索推进增值评价,引导各教学科研单位积极挖潜,培育新的增长点。”该校党委书记王斌伟介绍,学校在推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校内各二级单位的现实基础,设立了增量观察点。这套机制通过量化分析工作进度、指标增长幅度,以及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构建起兼顾存量与增量、规模与效益、基础与目标的动态评估模型。 基于这一评价框架,该校在设置增值指标时,既注重最终结果,又关注各二级单位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还同步优化了目标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明晰校院两级权责分工,激发了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精准分类施策:构建一院一赛道评价体系 “学校在开展二级单位评价改革时,不但鼓励大家‘走得快’,而且引导不同类型的单位都尽量‘做得好’‘出特色’。”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表示,学校按“一院一策”的原则,根据不同单位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单位属性和师资规模,同时兼顾投入产出比等问题,每年差异化、精准化地确定各二级单位的目标任务,力求让每个二级单位在评价考核中都有奔头。 部分规模较大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成果数量较多,如果仅侧重比较成果总数,规模较小的单位容易处于劣势。如何通过评价改革,为新单位、小单位和发展基础较弱的单位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该校直面问题,设置人均贡献系数,重点考察各单位的人均贡献情况,力争在同一维度中评估不同单位的建设成效。 多维动态评价:驱动学科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表现亮眼,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跻身ESI世界前5‰行列。 “这得益于学校的评价导向始终坚持聚焦特色优势,奋力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蓝图绘到底。”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大力引育人才,凝练学科发展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还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院、跨学校、跨国界的合作,进一步做优做强优势学科。 实践中,经常出现有效解决目标任务与实际建设“两张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该校创新设置了目标达成度系数,引导各二级单位聚焦学校主要任务。该系数重点关注各教学科研单位的项目与学校主要发展任务的关联度,并着重考察这些项目的实际达成情况。这一机制引导各二级单位聚焦学校“主业”,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自选动作”。 “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总体形成了以评价创新机制、提升内涵、助推发展的二级单位评价新格局。”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