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培育核心素养已成为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方向。因此,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尝试探寻不同的路径和方法,以培养未来有能力对接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需求的师资人才。学院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改革。 新课标明确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并要求艺术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以此为基准,紧随国家艺术课程建设发展趋势,围绕新课标的主旨,深入了解新时代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培育内核,立足新时代舞蹈教师能力发展需求,逐步开展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的舞蹈课程改革,探索开展新师范课程,为社会提供优质舞蹈师资。2022年起,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以艺术课程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为导向,对“蜀风蜀韵:舞蹈实践与创新”“创造性舞蹈”“舞蹈教学法”等多门专业课程展开创新性探索,全面对接新时代对舞蹈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强化艺术体验 关注身体感知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传统的舞蹈类课程受舞蹈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注重模仿,强调技能技巧的完成度。基于新课标在舞蹈课程对审美综合感知的提升这一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院的新师范课程聚焦学生身体参与的过程,注重个人主体经验的积累。例如,学院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师范核心课程“舞蹈教学法”,依托开放式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突破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发掘身体感知,深化学生对身体知觉的理解,以共同探索更丰富的舞蹈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会组织、设计、研究适用于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舞蹈教学方式,并有效运用到今后的舞蹈艺术教学中,达成以舞育人的目标。 提升艺术表现力 加强文化理解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就新课标的要求展开全新课程建设,在关注学生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聚焦舞蹈艺术在表现情感、传递思想,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育人价值。2022年以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以国家一流课程“蜀风蜀韵:舞蹈实践与创新”为先导,开启新师范课程建设,这门以应用实践为主的创新型课程依托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深入研学优秀地方文化的同时,通过各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用身体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精神,围绕红色故事、乡村振兴等题材进行教学与创作,通过肢体表演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知。 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意实践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一直以来注重艺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本功训练以外的多项课程均从“解放身体”“触发感知”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探究舞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路径,即以创意实践全面带动艺术综合素养为核心的教与学,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舞蹈空间。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开设“创造性舞蹈”这门专业课程,以探索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本质,课程重点依托情感抽离、心理共振等多种舞蹈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新课标及艺术综合素养的培育理念,多次组织教师针对新课标展开系列学习和研讨,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舞蹈美育功能,并重点落实、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近年来,学院努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舞蹈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发掘舞蹈艺术多维的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重审课程定位、完善课程方案、细化课程实施要求,确保舞蹈新师范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方向及整体质量,落实新课标下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院进一步强化舞蹈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关联真实情境,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以此对标未来艺术教育职业能力需求,确保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生艺术综合素养的落地。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课标及艺术综合素养的培育理念,通过开展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讨,不断深化新课标的精神,并坚持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确保课程能够反映前沿教育理念和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舞蹈教师。 (曾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