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5-02-20 星期四
中国农业大学创新评价机制,教师不发论文、不到年限也可评教授
选拔多面手 田间见真章

  “突突突、哗啦啦、呼呼……”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的智慧果园里,总能看到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何雄奎在“鼓捣”机器。

  何雄奎从事的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以往由于缺乏理论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审时常吃亏。“得益于学校评价改革,我凭借在农业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突破及其经济价值,获评二级教授。”何雄奎说。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创新科技人才成果评价机制,以人才分类评价为抓手,带动科研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体系,注重教师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越变越科学的评价“指挥棒”,正引领更多科技成果迸发。

  不以论文论英雄

  农林类教师评职称曾是普遍难题。

  “以前是‘必须发论文’。”得知学校实行评价改革后,何雄奎非常欣喜,“现在变成了‘不是必须发’,还增加了专利转化应用、技术开发推广、社会服务等所占比重,不再‘以数量论成就’,成果价值和能力贡献得到了凸显。”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中,中国农大规范学术指标运用,增加农业特色类评价指标,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引入校外同行专家评价,并聚焦学校农科特色,开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单独设置该系列二级、三级岗位,引导教师深度参与社会服务,解决乡村振兴一线问题,促进行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农业特色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改革后,学校摒弃单纯的论文导向,重点对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引导教师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贡献度。”中国农大人事处处长隋熠介绍。

  农业研究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大等特点。在何雄奎看来,这样的改革,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发展规律,更能发挥农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6年,青年学者张帅在国外读博毕业后,回到母校中国农大担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猪营养数学模型与猪智能精准饲喂。由于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和人才稀缺性,2022年,张帅成为学校首批“90后”破格晋升的教授。

  “申请时,提交代表作即可参加评审,审核流程大大简化。”在张帅看来,改革后的新政策不搞“论资排辈”,给有“真本事”的年轻人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农大自2019年开始实施“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即选拔培育支持200名左右高绩效、高贡献、高潜力的教师,支持100个高水平、前沿交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选派100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提升,带动500名教师迈入学校人才储备库。

  在政策支持下,科研成果源源不断。中国农大农学院教授田丰团队建立了融合基因编辑与单倍体诱导的“一步成系”技术,实现了玉米商业品种株型的快速精准改良;中国农大农学院教授陈绍江团队完成的“单倍体关键诱导基因克隆及应用”,使纯系选育年限由3—4年缩短至1年,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

  田间地头见成长

  “在科技小院,我们在田间地头的交叉团队中成长很快,找到了科学问题,还发了不错的文章。”破格晋升为教授的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丛汶峰说。其所在的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是第一个迈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设计试行了周年油菜薹新模式,预计让当地农民实现周年亩产值大于1万元。

  在校级奖励制度基础上,中国农大引导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在绩效分配工作中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进一步促进各学科多元化科研成果的产出,激励教师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和投身社会服务。中国农大资环学院就将全年驻村天数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

  “针对学院新引进人才年龄普遍较低、个人提升愿望强烈的特点,学院明确人才特点与专长,由学科确定人选、人才定位、推荐方向,规划人才图谱,作为推荐人才项目候选人的参考依据。”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说。

  数据显示,中国农大通过团队吸引并实现个人发展的教师有700余名。以中国农大资环学院为例,2023年,学院晋升人员中,小院指导教师占比50%。

  以人才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中国农大坚持以贡献为主导,鼓励教师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争当先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选拔多面手 田间见真章 本报记者 张欣2025-02-20 中国农业大学创新评价机制,教师不发论文、不到年限也可评教授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