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2-12 星期三
湖南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
以智聚能 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

  湖南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紧跟时代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育人体系改革,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成效不断取得新突破。湖南工程学院在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应用赛项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组织奖;由湖南工程学院和厦门灵云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班顺利结业,39名学生全部签约IT前沿技术企业。

  2018年,湖南工程学院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19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21年,在湘潭市领导的批示下,学校联合湘潭市政府部门、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湖南工程学院·宝德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学院获批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汇聚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提升学院育人实力

  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从“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融合、愿景统一”的角度出发,探索建设以学校为主导,地方政府部门参与,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灵云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六维交融(产、学、研、转、创、用)、四链合一(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分解人才培养环节,研究多元主体资源的整合与重组,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专家任产业学院副院长,打造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构成的校企导师队伍,融合了产业链资源、需求、人才、技术、项目、研发六大要素到“理论基础—专业方向—产业方向”的专业教育链和“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创新培养链,构建起“对接—渗透—交融”的协同育人机制。

  理实融合,依托产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大工程观”

  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注重与“对接—渗透—交融”的产教融合路径重合。

  在第一阶段,奠定“严”的基调,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打造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智能制造导论”等一批精品基础课程,建设了“程序能力提升中心”和“PTA在线程序训练系统”,统一要求、实施和考核,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技能培养;在第二阶段,注重面向产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加强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群建设,校企联合开发了“智能制造”“云计算”“容灾与备份”“智能网联车辆”等课程资源,学生自主选择产业课程模块,满足多技能学习要求,使自身具备快速上岗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在第三阶段,于实际生产中解决专业问题,教学实施注重“实”,实施“浸润式—项目中心”教学方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牵引,让学生贴近真实项目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寻找问题答案中促进学习和多学科交叉应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大工程观”,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融合。

  交叉融合,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助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

  加快新工科建设,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跨界融合优势,赋能电子电气、机械材料、纺织服装等大类专业,组建了“人工智能+X”专业群,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已搭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企业实践项目平台。拥有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X”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拥有信息智能融合、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穿戴等研究团队。近3年,承担国家级别项目6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80余项;建设成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和科研奖励10余项。

  湖南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已成为集现代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与教育于一体的“产、学、研、转、创、用”综合性现代产业学院,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胡瑛 曾赛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以智聚能 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 胡瑛 曾赛峰2025-02-12 湖南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