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OBE理念推动理论阐释和实践养成衔接,促进“五个课堂”相融,构建实践育人的“一核两翼五域”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思政引领力。 聚焦根本 站稳人才培养的政治立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等为实践育人的主要任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社区宣讲等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增强两翼 推动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 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院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在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形成学中悟、悟中行、行中学的相关方案,促进思政课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有机衔接,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协同五域 聚合“课校社网特”同向发力 近年来,学院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聚合“课校社网特”五域力量,增强各渠道育人有效协同。 1.改革思政课实践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 学院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单独开设实践课,并编撰6本丛书辅助思政课教学实践。同时借助新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截至2025年1月,学院自建智慧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线上课程开课7学期、累计选课1.69万人、累计互动133.8万多次,平均每人互动79次。在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教师“导学、助学、督学”、学生“自学、研学、践学”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2.做好校园实践小课堂,让思政课实起来 学院与学校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依托学生会、社团服务中心、新媒体中心、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和社团,搭建系列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凝练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让思政课走深走实。学院实行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寒假“返家乡”、大学生艺术展演、“萌狮行动”公益项目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中加强思政课的学习体验,实现其对课堂理论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 3.延拓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强起来 学院认真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让思政课社会课堂强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理论宣讲、暑期社会考察、“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明德论坛”,聘请地方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校外实践导师等,密切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的联系,形成“政校社”协同育人的联盟。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平台,与40多家机关、单位、学校结成共建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共享实践教学平台。 4.丰富网络云课堂,让思政课潮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国家对新时代思政工作的要求。学院积极开展新技术赋能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开展翻转课堂,增强理论课堂的实践融入效果;整合共享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虚拟现实云端资源链接,为师生课内外提供丰富生动的实践素材。自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线上资源迭代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打造思政教育“指间”到“心间”的实践新模式。 5.创新特色新课堂,让思政课亮起来 学院立足梧州市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由师生倾力打造的情境思政课“红色梧州忠诚谱”得到区内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学院师生参与原创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红色话剧《火种》,多次展演好评不断,并获得人民网专访。“奋进新征程·舞动新时代”舞蹈大赛暨“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课程思政成果展演深受师生喜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未来,学院将持续强化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促进“五个课堂”有效结合,增强“课校社网特”五域有效协同,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同时,聚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达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全面建成教育强国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邵晋芳 欧琳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