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借助河南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的区位优势,长期坚持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为我国水利、土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培养了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聚焦传统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的核心矛盾,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与企业实践资源,面向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水利高新企业打通人才培养壁垒,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双赢互馈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针对传统人才培养和产业脱节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与研讨,对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外一流高校专业、水利毕业学生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抽样调查与汇总分析,明确了学院在新时代培养水利人才面临诸多复杂的“新问题”;面向专业设置与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的多方面,提出了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学以致用等“新要求”;从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结合的视角,明确了新工科背景下学院水利教育要培养学生跨学科交叉融合、复杂工程问题解析简化等“新能力”。综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上述“新问题、新要求、新能力”,学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思政价值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工程案例导向、生产实践创新”,即“一中心—四突出”的“三新”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以来,学院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国家、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2项,发表相关教研论文25篇,其中发表CSSCI期刊论文2篇。 数智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面向课程知识体系零散、与工程应用关系不明确的课程建设短板,紧跟数字化、智慧化手段赋能工程教育的新理念,遴选了“水电站”“水工建筑物”“工程水文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为相关教学团队联系专业优质的课程建设团队,深入剖析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明确其逻辑关系,通过先进的算法与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形化表示;进一步探索知识图谱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入人工智能助教和助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智能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助力教学策略优化与教学质量提升。2024年,学院推进完成10门课程的知识图谱建设工作,获批郑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郑州大学一流课程8门次。 工程导向的教学体系设计创新 学院聚焦强调知识传授、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人才培养痛点,联合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共同制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问题导向、实践创新能力、思政价值引领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组建了“教师—工程师”“双师”混合教学团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跨学科的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强调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环境与社会、团队合作等工程素质培养;建立了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稳定的毕业设计实践基地,学生顶岗进行生产项目毕业设计,实现了工程创新培养,从而构建了强化“工程素质+工程视野”的“知识—能力—创新—价值”“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2023年以来,学院与多家水利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实习基地1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8个。 共商互赢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 学院立足校企合作合而不融、长期互馈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联合多家行业知名企业,以“共商互赢”为导向,签订、修订系列校企合作制度文件,保障共商、共建、共享的育人条件,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互馈机制,发挥政策约束激励作用;定期开展校企高层互访交流,拓展共建渠道,增加合作途径与方式,优先人才输送;设立专项经费,响应校企双方需求,激励企业科技人才成长,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工程指导能力和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共商互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近10年来,学院累计向50余家工程相关企业输送千余名高质量毕业生;2024年,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第三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文系郑州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OBE导向下水利类新工科卓越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与探索实践”[项目编号:2024ZZUJGXM011]和郑州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OBE的水利类专业课程群数智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ZZUJGXM064]阶段性成果) (郭进军 王娟 秦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