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1-17 星期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前身是建于1960年的南京气象学院,是江苏省政府部门、中国气象部门、国家教育部门、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等多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08年,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与科技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依托气象行业学科优势,确立“学科融合、行业导向”理念,遵循“资源集成、共享互赢”原则,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高质量艺术人才培养途径。

  校行协同

  构建“递进式”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下简称“数媒专业”)立足气象特色、基于产出导向,构建“气象+艺术+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行业认知—职业积累—技能训练—专业拓展”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逐步深化的培养机制。行业认知能力支撑课程体系设置“气象题材专题创作研究”“气象民俗学”“公共气象服务导论”等气象类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与归属感;职业积累对接学科基础课程群如“数字媒体导论”“新媒体运营与推广”“数字营销与策划”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互联网思维;技能训练支撑课程包含“计算机游戏开发”“交互技术实践”“影视广告与数字包装”等,着重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致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拓展环节设置实训课程模块如“数字媒体创新实践”“软件技能拓展”“交互技术实践”等系列性课程,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通过“基础+理论+实训+拓展”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促进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培养气象传媒复合型艺术人才。

  校企合作

  共建“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数媒专业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创新实践基地,深化与地方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通过引入华风气象影视中心、江苏嬉戏族有限公司、江苏华博创意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师资、项目、设备、资源,提炼典型职业活动,将虚拟展馆、栏目包装、CG动画等产品设计全流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内课外、展赛实训环节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基于实际企业项目如“天气预报栏目可视化”,将交互技术、虚拟现实、3D建模、影像特效技术融入实训教学,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学习关键技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标行业人才标准,选拔优秀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近年来,学院通过承办气象行业主题展赛、承接行业科普活动,为学生构建学以致用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学生作品《二十四节气旅游歌》《解密台风》等科普动画在多家媒体平台播出;《上帝之手:体感天气交互游戏》《多元天气交互系统》《超越浮空岛》等在大学生气象科普动漫创作大赛、“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等获一、二等奖。学生就业质量高,社会反响良好。

  产教融合

  打造“项目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数媒专业集聚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合作基地、江苏省科普产品研发基地等优势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数字创意实践教育平台、数字影视实验平台,深挖实践基地的能力训练、产学研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等功能,打造全链条、多功能、多层次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开发“技能+项目”的实训运作模式,积极对外承接业务,使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例如,针对三维气象科普动画创作项目,按照企业化制作流程指导课程设置,将剧本策划、分镜台本、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模型创建、拆分UV、Layout、Rigging、动画制作、动力学解算、渲染、后期特效、合成输出等制作流程对应融入“气象民俗学”“动画编导”“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Maya软件基础”“角色动画”“动力学特效”“灯光材质”“后期非编软件”等实践教学课程。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下,平台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的衔接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先进技术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5年,数媒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普创意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78项,省部级奖项502项;多名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伦敦艺术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深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育人效果显著。

  (高明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 高明珍2025-01-1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