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郑州市属理工类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构建“一体两翼、实践为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坚持内涵发展,积极探索践行具有品牌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河南省及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有河南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河南省智能科学与技术虚拟教研室等,打造了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核心、二课堂、三融合、四实践、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创平台。 “一核心”: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信息工程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健全人格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的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人才。 “两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 完善“第一课堂”基础育人体系,持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夯实学科基础,打造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课程体系。信息工程学院不断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促进文理工深度融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健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全面拓展“第二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实施学生实践训练计划,鼓励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构建以实践项目训练、课题实践、学术活动、竞赛交流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 “三融合”:产教融合、科创融合、专创融合 信息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新发展同步,让学生学习到前沿的知识;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商业项目中去,体验从策划到执行的全过程;邀请行业专家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行业洞察和职业发展指导建议。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实验、创造性实践,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开设“创业实践”“人工智能+”等通识类课程,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器等资源,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营造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四实践”: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育、学科竞赛实践、创新创业实践 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信息工程学院构建了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师工作室以及虚拟仿真等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外实践教育则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来实现。学院建立了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紧紧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持续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构,激发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在压力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五位一体”: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师生实践、创新创业、科学研究为一体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信息工程学院对接河南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新型教育模式和实践平台,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体现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实践项目,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通过“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学院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206]阶段性成果) (刘秋菊 甘勇 石丽娟 黄继海 于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