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围绕生物学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体验式学习着眼于学生亲身经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深化生物学概念,提升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通过体验式学习深化生物学概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以下四方面的思考与体会。 在情境体验中实现概念生活化 体验式学习强调认识的情境性,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建构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概念生活化,在熟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是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基因的表达”这一概念。因此,笔者通过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展示科学家从琥珀化石蚊子体内提取出的血液中分离出恐龙的DNA,然后利用青蛙的DNA来修补恐龙的DNA,最后克隆出恐龙的片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恐龙复活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可实现,如果可以,必须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导使抽象概念情境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基因的表达”这一概念。 在过程体验中达成概念具象化 在生物学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过程体验强调学生必须亲历过程与方法,在体验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活动体验、模型建构、角色模拟等方式让相关概念具象化,在学生动手活动和对资料的分析探究中进行思维加工,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遗传信息编码在DNA分子上”一节的教学中,“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这一概念的突破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角色模拟体验,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完成DNA双螺旋结构这一概念的教学。 在实践活动体验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组装,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为4人一小组,利用已组装好的4个脱氧核苷酸组装成双链双排的DNA片段,在10分钟内,学生也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小组成员拼接成更长的链,并展开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描述“DNA一条链中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如何相连”“双链如何体现反向平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有什么规律”“所组装的DNA片段有几个游离的磷酸”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启导深入,促成领悟,成功构建模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DNA双螺旋结构有了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在角色模拟体验方面,对于学生难以消化的知识,比如反向平行双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的方式,进行模拟,加深理解。在教学中,笔者示意学生右手平伸代表含N碱基,左手弯曲握拳代表磷酸,头和身体代表脱氧核糖。选中间两组学生排成两排,后一名学生的左手搭在前一名学生的左肩上,代表两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两排学生代表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通过亲身参与和角色模拟,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对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双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共享体验中促进概念深刻化 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便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学生也会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体验若只有个体亲历,没有共享交流,就很难上升到对概念的共性、理性的深层次认识。共享体验能在交流共享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稳固建构和深刻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把握住学生体验之后渴望分享、急于交流的绝佳时机,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将课堂教学推向学生体验的核心阶段。例如,在“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展示学生作品,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纠正,逐点讲解DNA分子的结构要点。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比较邻组制作的模型是否相同并尝试寻找出现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对比模型,发现DNA分子结构的不同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共享体验、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着自然的交替和转换,通过相互之间的意见沟通,使学生建构起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在成就体验中形成概念体系化 在教学收尾阶段,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强化生物学概念生成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在动手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形成概念建构的知识体系,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新情境进行应用,可以结合教材设置基础练习、知识迁移、技能应用等,其中既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巩固,又有对方法的熟练、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同时,教师也要针对反馈上来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纠正错点、弥补弱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拓展,进一步探究所发现的新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东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