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5-01-13 星期一
艺科融合催生未来戏剧学蝶变
  2024年12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21级学生排演毕业大戏《万能机器人》。

  上海戏剧学院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技术呈现多样而复杂的图景,剧种边界、剧场空间、视听媒介、观演关系等正经历深刻变革,戏剧发展面临时代叩问。作为一所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上海戏剧学院主动肩负艺术院校的使命和担当,提出了构建“未来戏剧学”的倡议,不断探索未来戏剧“新天地”。

  艺科融合催生未来戏剧学

  当前,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路径。

  时代大趋势塑造新动能。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正不断拓展艺术边界,也势必引起艺术领域变革,进而对艺术理论、学科和艺术教育等带来全局性影响。高等艺术院校唯有“奋力一跳”直面挑战,自觉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方能抓住机遇、蝶变焕新。

  文化大发展催生新业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转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文化供给愈发重要和紧迫。多种文化业态此起彼伏,历经“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重大变革,并在“智与云”的赋能下,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培育面向未来的艺术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的精神文化向往的需要,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路径。

  范式大转型呼唤新视角。当前,人们的戏剧观念已经被新的样态、技术、场域所“变通”。戏剧学研究范式在传统“史论评”的“回望式”研究基础上,需要开拓面向未来的“展望式”前瞻研究。未来戏剧学的提出,正是对时代新语境下戏剧学研究范式的积极回应和主动探索。

  学科大格局注入新活力。新版学科目录下,艺术门类学科建设兼具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双重功能。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需要理论层面的总结、建构,并应用于新的艺术实践。高等艺术院校亟须探索研究未来戏剧的形态,创作方式,创、演、观的关系,以及传统戏剧的表达,戏剧教育面临的挑战、变革和应对等议题。

  系统布局构筑教育新高地

  2024年,学校发出构建未来戏剧学的倡议后,全校迅速响应,在人才培养、创作实践、理论建构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

  人才培养。一是明确顶层设计。确立思政引领、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的“一引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课程教材三年行动计划,在本硕博三个层面融入“AI+艺术”,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主动、AI进课堂”的智能化教学新模式。二是优化专业方向。申报智能影像创制、数字演艺设计等新专业,鼓励院系探索AI领域微专业,开设“未来影像研究”等新方向,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数字媒体技术与AI背景的师资,切实提升传统专业智能化水平。三是更新课程教材。一方面,全面优化升级通识选修课跨界拓展模块,面向全校常态化开设“艺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等AI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大力建设“AI+”专业课程,如“人工智能导论”等。此外,积极开发“AI+”教材,即将出版《人工智能艺术》等体现“艺术+科技+管理”融合特色的教材。

  创作实践。一是强化平台支撑。依托学校建设的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聚焦数字文旅等应用领域,集合AI、大数据等科技,为校内戏剧、戏曲、舞蹈等专业的智能创作提供全流程设计与创作平台。2024年,学校还围绕“AI+演艺”积极推进实验室落地建设,成为上海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二是突出产教融合。学校紧跟科技前沿,积极对接产业,与中兴通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并携手复旦、上理工等知名高校在平台应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三是开展前沿创作。学校依托实验室平台,开展重大前沿创作项目7项。例如,推出“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展,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目前,学校正携手综合性院校和头部企业,联合开发“AI舞美设计助手”,并在算法框架搭建、语料收集与数据标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理论建构。一是首创首发。为应对人工智能之变,学校第一时间谋划布局,明确提出未来戏剧学建设构想,进一步阐述艺术院校要创新艺术理论、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新格局和变革教育教学的必要性。二是汇聚共识。组织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讨会和讲座30多场,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例如,举办“突破与攀升:数智时代中国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大会”等研讨会议。三是各界联动。积极打造院校、校企联动互助、协同提质、创新发展的交流平台。例如,成立“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等,以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为切入点,探索AI赋能艺术创作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

  以变革领跑未来发展之路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已迈入“智慧教育元年”,未来戏剧学的建设也迎来了关键时期,学校持续以“领跑者”姿态,不断探索戏剧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一方面,文艺作品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并理解未来戏剧学,精准把握当下社会脉搏。另一方面,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未来戏剧创作各环节全过程,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吹响智能时代前进的号角。

  构建“1+1+3+X+Y”资源支撑大平台。“1”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将未来戏剧学作为马研院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1”是新成立的“AI+演艺”上海市战略创新团队,创设“AI+演艺”学科体系,构建演艺人才培养新范式;“3”是依托的3个实验室平台,分别为以“AI+演艺”实验室为主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平台,以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数字多媒体交互平台,以科委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虚拟演艺技术应用平台;“X”是鼓励校内师生积极参与;“Y”是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和艺术家们共同加入。

  开展“揭榜挂帅”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未来,学校将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出系列重点研究课题和方向,勾勒出未来戏剧学的“实景画”。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先进企业的合作交流,注重联合培养与项目孵化,共同推动研究成果在艺术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深化“一引三融”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打造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紧密对接前沿科技产业,拓展“AI+”艺术教育应用场景,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创造力的培育和人机互动能力的强化。学校将创意学院更名为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其目的就是打造集创新型、平台型、通识型于一体的新型学院,以期在科艺融合、实验室建设、通识课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艺科融合催生未来戏剧学蝶变 谢巍2025-01-13 2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