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5-01-13 星期一
特色引领培育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所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需求、强化特色、内涵发展,加快构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坚持特色引领,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近年来,学校在服务国家、行业、首都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军工、行业特色,与新一轮信息科技创新浪潮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新时代,学校明确了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信息特色为主线的特色发展思路,紧扣国家和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融合凝练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高精尖仪器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下循环经济与知识管理”3个信息鲜明的学科群,不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在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聚焦新时代新形势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秉承“首善标准全面发展,学科引领体系创新,以生为本多元培养,突出实践面向未来”的改革思路,立足办学特色,统筹设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改革发展的重点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聚焦发展需求,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

  学校将服务地方作为切入点,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体规划调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形成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首都高精尖产业需求,发展跨学科交叉融合新专业和新方向,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专业新结构,打造“信息+智能+”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优化提升现有专业内涵,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和行业能力。同时,实施新工科、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深化计划,使专业建设适应国家战略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与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例如,发展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信息特色优势专业,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改造机械类、仪器类等传统优势专业,将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建设。

  另一方面,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能力、数智能力等素质要求,持续深化专业内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将“信息+智能+”与“专业、课程、平台、模式”有机结合,构建高质量有特色深度融合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企课程体系;将信息强国理念内化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信息+智能+”模块化课程群。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新生研讨课。与中软国际、华为、研华等行业领域领先企业共建产业特色、项目化、场景式课程,面向新型卓越班打造产教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突出产教融合,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校围绕全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信息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本研贯通、校地联通、国际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持续探索智能领军人才培养。2020年起,学校设立“勤信实验班”,着力打造信息特色鲜明、跨学科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4级启动勤信荣誉学院试点改革,通过本研贯通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着力培养厚基础、跨学科、高素质、善研究、能创新的数智科技创新人才与行业领军人才。

  不断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瞄准国家和首都战略,聚焦行业产业需求,依托未来数智产业学院,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协同育人,探索形成有组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持续4年推进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产业引领、产业综合、产业实战等校企联合课程,学生共有一年时间赴企业开展创新实践。2024年起,新增智能交互设计、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新型卓越班。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大力推动科教产教融合,构建了以“夯实工程基础能力、提高专业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培养路径,年均支持学生创新实践各类项目近800项。近年来,学校学生的创新实践竞争力明显增强。自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设立以来,学校获奖总数全国排名第一。

  充分融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探索以产业园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联动。例如,依托北京市通州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探索“信创产业学院”,建立针对“东数西算”“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未来,学校将继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夯实内涵和根基,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特色引领培育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王兴芬2025-01-13 2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