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广西劳动大学,具有良好的劳动育人传统。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课程育人、成长路径、教育评价和产教融合的全过程,贯通课内外、校内外的全方位,集成目标、内容、模式、评价、协同五要素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有内核、有实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育人“广职方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劳动对于促进人类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劳动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立足学校实际,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落实到劳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各方面。 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标准导入、文化渗入、项目融入、智能嵌入、平台搭入”的思路,构筑劳动教育新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通过“标准导入”明确劳动育人目标,培育“尚劳爱农”的劳动素养。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立足农垦办学特点、涉农专业特色、职业教育特征和高职学生特长,制定了学校劳动教育、现代学徒、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课程标准,根据标准确定综合性劳动育人目标:树立“尚劳知劳”等观念、培养“匠艺匠技”等能力、秉承“勤勉善成”等精神、厚植“兴农爱农”等品质,使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 二是通过“文化渗入”开发劳动育人资源,创建“文劳一体”的劳动育人内容。强化劳动和文化的融合,在劳动育人内容中渗入工匠文化,开展坭兴陶设计制作、食品工艺设计制作等劳动;渗入农耕文化,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如清明采茶、春分播种、寒露施肥等劳动;渗入茶文化,开展茶技艺展演、茶科技下乡、做茶膳、打油茶等劳动活动。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劳动教育”,创建了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一体化的育人内容。 三是通过“项目融入”畅通劳动育人途径,实施“三级三化”劳动育人模式。以项目为纽带,分学段、连贯式地推进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创新三级渐进,以及普及化、专业化、拓展化三化递进的“三级三化”劳动育人模式。一年级为普及化养成阶段,通过“‘思政30分’——劳动篇”等载体,实施净化宿舍、美化教室、绿化校园、感恩年夜饭等“劳动素养+立人”项目;二年级为专业化提升阶段,根据专业培养和学生选修要求,实施农作物“种植—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劳动链、设备维修等“劳动技能+立足”项目;三年级为拓展化创新阶段,通过师生团队申请,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创业孵化等“劳动创新+立业”项目。 四是通过“智能嵌入”优化劳动评价手段,提升“数字赋能”劳动育人效果。借助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构建校家社智能化协同评价机制。设定以观念、能力、精神、品质为“四纵”,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三横”的“四纵三横”智能诊断指标,对来自校家社的评价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交互,形成学生劳动学分数据和自画像,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远程评价、过程评价、自动评价、个性指导和实时反馈,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性的劳动教育需求。将劳动育人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评优评先的参考和毕业资格审核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五是通过“平台搭入”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集成“内外协同”劳动育人合力。依托学校牵头组建的学校理事会、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中国农垦职教联盟、中国—东盟边境职教联盟等内外合作平台,共建由大师、劳模、教师、家长等组成的劳动教育团队;共管万古茶园、向阳红果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菜园、学生宿舍、学生家庭等劳育基地或场所;共办劳动技艺传播、劳动产品展示等劳动教育活动;共编《劳动教育指导性意见》《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劳动教育系列制度,实现劳动教育的团队共建、基地共管、活动共办、成果共评、项目共推。 学校在构建劳动教育特色体系的探索实践中,借助农垦行业办学和涉农专业特色,以农为根,有效践行了劳动教育理念;依托47年不间断茶叶专业建设优势,以茶为媒,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资源;立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以生为本,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功能;采用智能化手段,以评为促,打造更加全面、精准、客观的劳动教育评价系统;搭建多元化内外协同平台,增强校内外劳动教育合力,取得了明显的劳动教育育人成效。 (张妍)
|